【熱點背景】
著名作家馮驥才對于互聯網曾經這樣評價過:“互聯網影響的不僅是物質,還有精神,而精神方面最直接的就是用于交流的語言”,新型的網絡語言引領網絡意識潮流、影響人們生活、改變社交方式,但是網絡語言也存在低俗粗暴、暴力色情、污染生態等情況。因此,必須規范網絡語言的使用。
【分析】
規范網絡語言需要網民嚴格自律。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現實社會如此、網絡社會依舊如此,脫離了個人的處世標準、沒有自我約束,就會導致網絡空間過于自由,以至于出現網絡語言隨意濫用、隨意傳播、隨意自創等方式。比如"屌絲"、"尼瑪"、"裝逼"、"土豪"、"大媽"、"矮挫丑"、"矮挫窮"等網絡熱詞的出現、運用以及普及推廣與個人自律意識薄弱有著莫大關系。因此,要規范網絡語言的使用要求每個網民都應該做到不要傳播者更不要做創造者。
規范網絡語言需要傳媒正向引導。西方管理學的著名原理——"首因效應"啟示我們第一印象對于事物的認識而言初期的影響很難消除。在泛娛樂化的時代,網絡媒體帶來了權威的印象、產生最初的影響。比如"標題黨"的出現,比如"綠茶婊"、"心機婊"等網絡熱詞的走紅都是主流媒體的宣傳引導不當所導致。有鑒于此,要規范網絡語言必須管好"傳媒"的發聲筒,加強傳播媒介的理論素養學習、提升網絡語言的使用門檻。
規范網絡語言需要國家網絡立法。法學領域有一個句話:"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即自由",現實社會需要依法行事、網絡社會也需要依法發言,但是網絡空間缺乏立法引導。網絡立法在很多方面都處于空白階段,網絡語言文字方面的規定更是少之又少,前段時間國家出臺了《凈化互聯網空間的規定》但是依然沒有涉及到網絡語言的規范上面。因此,要規范網絡語言必須使得立法更加具備操作性、可行性與針對性。
網絡語言的規范需要嚴格自律、需要國家規定、還需要傳媒共同努力。規范網絡語言必須自當下而始,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如此才能營造和諧網絡氛圍、構建網絡清朗空間、實現網絡語言發展的全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