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是國人的向往之地,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把工作生活在一線城市作為自己的首選,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打拼數年后,不少年輕人重新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
【分析】
認為,對于逃離“北上廣”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外來人口生存環境惡化是客觀現象,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體現。我國新出生人口數展現出遞增趨勢,使社會競爭逐年加劇,而城市的公共服務沒有同步發展,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動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線城市安居樂業變得越來越難。
其次,人們在前往北上廣之前沒有真正去考量一下自己是否適合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第一是工作壓力,這些城市的年輕白領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損害了健康甚至猝死的現象不斷增多,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病。工作帶來的過大勞動強度和心理壓力,睡眠不足,甚至身體不適時也不敢請假就醫,經常處于易怒、煩躁中。第二是生活壓力,特別是購房。各個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驚人的房價絲毫沒有松動的跡象。不僅如此,近年來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尤其明顯。由于年輕人收入有限,儲蓄不足,貸款需求多集中在80萬元以上。
面對一線城市過于激烈的社會競爭及過大的生活壓力,移居到其他更宜居的中小城市或許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一現象也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尋求方法予以解決。
首先要求政府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加強制度創新、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和其他配套制度,促進市場主體發展,形成一定的經濟發展自生能力,促進私營經濟和外貿經濟的持續不斷發展。
其次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細化國土開發格局的空間尺度,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完善和落實相關規劃和政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再者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提高自主發展能力。進一步完善欠發達地區綜合發展規劃,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落后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鼓勵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對口支援,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調動各方面參與扶貧的積極性。
這樣才能解決我們國家的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問題,為中國人民實現夢想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