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5月,上海市政府官方網站今天發布《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本市戶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據統計,目前我國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達29個。梳理各地方案可見,各地普遍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不少地區降低了落戶門檻,放寬了落戶條件。
但不可否認,一些城市利用居住證制度,設置學歷、技能、投資、房產等新門檻,已成為普遍現象,或者存在只改變戶籍、未改善生活居住條件和福利水平的“空轉”現象。特別是,很多城里人已經害怕了城里的高房價、高成本、交通堵塞、高污染、能源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出現了許多城市居民向農村流動,準備在農村頤養天年的現象,被稱之為“逆城市化”現象。這種現象在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標準表述】
[正確認識逆城市化現象]
我國過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一方面農村的整體環境相對城市并未有大的改善,其吸引力主要來自現階段相關政策的差異和扭曲,人口流動與相應的經濟社會環境變化不相適應;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戶籍制度的存在,向農村自由流動的途徑實際上是封閉的,這種逆城市化更多地體現為農村人口的回流,或者說是相對低收入階層的流動。
當前,在我國城鎮化發展仍處于低水平的階段,過早出現的這類逆城市化現象,這對今后的城鎮化發展和對于處于工業化后期以及人口紅利衰減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非常不利。尤其是當前政策希望未來有1億農民變為城市居民,還要繼續提高城鎮化率,而且要以戶籍城鎮化率考核城鎮化工作時,逆城市化就變得與當前政策目標背道而馳。
但是,客觀看待我國逆城市化現象,首先,逆城市化是城市發展的規律,城市化進程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化與逆城市化就會同時出現,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逆城市化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比如隨著城市中產階級的興起,他們有更多的休閑需求,對更好的生態環境的需求,也有逃離城市喧鬧的需求等,并非只是低收入人群因為高生活成本而離開城市。
其次,中國的逆城市化現象有制度因素。目前,中國的城市與農村土地制度不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是驅動逆城市化現象的原因之一。比如農村戶籍可擁有農村土地、林地的承包權。農村宅基地也存在制度改革的前景,如果未來宅基地產權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宅基地能夠上市進行產權交易,將會賦予農村居民一筆可觀的財產性收入,還能夠刺激數量可觀的城市資本下鄉。國內目前數量極為可觀的小產權房,就是城鄉土地制度落差的畸形結果。
[意義]
逆城市化”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派生出來的新潮流。城鎮化發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趨勢越強。“逆城市化”對城鎮化而言是吐故納新,對農村來說,則是巨大的發展能量。可以說,“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農村發展速度就快。同時,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以解決“大城市病”,促使城鄉同發展、共繁榮。可見,借助“逆城市化”的力量發展農村,是促使農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捷徑,也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最佳選擇。
[參考對策]
在快速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同步配套相關改革,既避免人口過度擁擠的“城市病”現象的出現,另一方面,又要解決當前低水平下的“逆城市化”現象的出現。為此,中公教育總結應從以下方面發力。
第一,引導產業轉移,扶持中小城鎮發展。要通過引導產業轉移的方式,扶持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發展。堅持向城鎮進行傾斜性投資,改變以往投資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以投資改善中小城市和鄉鎮的發展環境。通過產業引導、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到這些地方設廠興業,并且對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工業和建筑業的發展帶動中小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二,優化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對農村地區要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解決好進城農民工在住房保障、就業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實現社會保障跨區域接續,更大范圍無縫對接,推動城鎮常住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同等權利。同時,中小城市的人口擴張會對人口流人地的財政帶來壓力,需要合理計算地方政府之間的成本分擔,解決財權和事權不相匹配的問題。
第三,革除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當前,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相關法律法規滯后,已成為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面臨的嚴峻問題,與我國目前的社會情況不相適應,建議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讓基層部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法律依據。在制度設計上考慮到農民的利益和意愿,通過市場化手段和利益贖買選擇保障農民的自由選擇權,而不是采取強制性和強迫性措施。
第四,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要素市場。依托城市國有土地交易平臺,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權,森林和林木所有權,建設用地指標、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的轉讓、出租、人股、抵押等,納入城鄉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城鄉建設用地全部通過土地交易市場進行市場化運作。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勵村民自主到城市購買商品住房,使農民從鄉村環境融入城市環境,從而大大改變農民的勞動、工作以及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和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