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北京市醫改放大招了!”日前,《北京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公布,方案明確所有在京公立醫院實施醫藥分開,到2017年底全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
【標準表述】
北京市集中了大量優質醫療資源,好醫院、好醫生、好技術扎堆。“全國人民上協和”“留著最后一口氣、最后一筆錢到北京看病”,雖然夸張,卻也折射普遍現象。北京市的醫改舉措,因此格外引人關注。
我國的“以藥補醫”,要從1954年開始算起。當時醫療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財政對醫療機構進行補貼,同時允許醫療機構將藥品價格的15%加成留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政府投入占比越來越少,醫院運行成本卻越來越高。醫院要“養活自己”,一個重要的收入渠道,就是藥品加成收入以及醫療服務收入。而醫療服務即各種醫療活動的費用一直比較低廉,相應的是,藥品、耗材的收入節節攀高。目前,這已占據醫院收入的四成以上,成為醫院的收入大頭。
看病越來越貴,醫患關系惡化,并形成灰色的藥品購銷利益鏈,影響了醫藥行業的發展。要打破“藥品利益”,醫院、醫生、藥商、患者、政府就可能“一損俱損”。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復雜而交錯的利益,考驗著改革的智慧、勇氣和決心。
【具體措施】
必須同步建立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完善藥品的采購方式,改變醫保支付方式,才不致“按下葫蘆浮起瓢”。如果沒有“三醫”聯動及財政、人事、分配等配套措施的改革,就難免“換湯不換藥”,讓改革難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