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是國人的向往之地,特別是當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工作生活首選在一線城市,但是在很多年輕人在這些一線城市打拼數年后,卻重新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
【解析】
離開“北上廣”重新選擇到二、三線城市發展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城市化過程中外來人口生存環境惡化,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體現。我國新出生人口數展現出遞增趨勢,使社會競爭逐年加劇,而城市的公共服務沒有同步發展,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動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線城市安居樂業變得越來越難。
第二,在前往北上廣之前沒有真正去考量自己是否適合這樣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一方面是工作壓力,年輕白領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損害了健康甚至猝死的現象不斷增多,工作帶來的過大勞動強度和心理壓力等,經常處于易怒、煩躁中。另一方面是生活壓力,特別是購房。近年來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尤其明顯。由于年輕人收入有限,儲蓄不足,貸款需求過高。
面對一線城市過于激烈的社會競爭及過大的生活壓力,移居到其他更宜居的中小城市或許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一現象也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具體措施】
首先,政府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應加強制度創新、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和其他配套制度,促進市場主體發展,形成一定的經濟發展自生能力,促進私營經濟和外貿經濟的持續不斷發展。
其次,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細化國土開發格局的空間尺度,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最后,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提高自主發展能力。進一步完善欠發達地區綜合發展規劃,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落后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調動各方面參與扶貧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