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材料1:2015年10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會議指出,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建設雨水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海綿城市,可以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材料2:為了應對極端天氣、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合理利用雨水資源,上海市正研究制定推進建設海綿城市的實施意見,并選擇浦東臨港地區、松江新城和普陀桃浦地區三個區域作為試點先行。
材料3:2015年10月20日,武漢市市長萬勇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原則通過《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計劃2015年至2017年三年試點期內,武漢市將在青山和漢陽建設示范區,實施逾400個項目。
【點評】
海綿城市源于低影響開發(LID)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圍繞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提高整個城市的防汛能力,同時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變化,中國各大城市屢屢上演“逢雨看?!钡牧钊送虏鄣木跋?,不僅嚴重影響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而且給市民出行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之所以城市“看海”現象時有發生,一方面由于天氣變化帶來的強對流天氣以及極端天氣在近來逐漸增多,但同時也說明城市原有的排澇標準體系以及當前應對城市防汛特別是暴雨能力建設體系方面還存在差距。因此,打出“海綿城市”這張牌既是城市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市民期盼的必然要求。但要想使這張牌能打的出彩,除了要依賴政府之力,更需要多方聚焦,多點發力。
首先,強化設計是前提。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需要設計先行。放眼我國,每個城市的格局各不相同,而且降雨量也大不一樣。因此,在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中必須首先要做好設計工作,無論是排水選址、雨水疏導,還是排水標準、集水方式,這些都需要在經過多方考究、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排水工程設計。
其次,高效集水是關鍵。海綿之所以富有彈性,最為關鍵的原因就是海綿的組織結構分布合理、循環有序。因此,“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著力點就在于如何增強城市吸收雨水的能力,也就是要在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上面下功夫、做文章。因此,在強化對雨水的收集能力上,一方面,在市區構建混合管道系統,這樣不僅可以高效處理污水和雨水,而且大大節省地下空間資源,避免對城市內地鐵和其他地下管網的運行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在郊區實施分離管道系統,讓污水和雨水分別在不同管道中進行處理,提升對雨水處理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再次,全民參與是保障。針對建設資金的來源,應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的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此外,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用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另外,“海綿城市”的試點與建設不僅是政府的分內職責,也需要社會組織、相關企業乃至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和集思廣益。所以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中,一方面要強化政策導向和宣傳力度,不斷提升市民的雨水收集習慣和節約用水意識;另一方面,要構建激勵機制倡導節能型房屋和節水型家用器物,讓廣大市民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習慣中真正懂得節水、習慣集水、常態護水。
有人說:“‘海綿城市’是讓城市回歸自然,讓城市建設得更美好”。惟有在強化設計、高效集水和全民參與這三個方面發力給力、開花結果,“海綿城市”才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城市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