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政策鏈接
2015年1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兑庖姟分赋觯獔猿质袌龌头ㄖ位瓌t,堅持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相結合,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機制和保障機制,規范金融機構行為,培育公平競爭和誠信的市場環境,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金融管理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做好各自職責范圍內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各類金融機構負有保護金融消費者基本權利,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的義務;金融領域相關社會組織應協助金融消費者依法維權,發揮其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重要作用。要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明確金融機構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的行為規范,保障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受教育權、受尊重權、信息安全權,金融機構應當將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納入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建設和經營發展戰略中統籌規劃,建立金融消費者適當性制度。明確要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從完善金融管理部門工作機制和落實監督管理職責的角度出發,提出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督管理;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制;促進金融市場公平競爭。提出了建立金融知識普及長效機制、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等六項金融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通過完善配套措施和各種手段,實現對金融消費者基本權利的全面保障。
2.力保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有效舉措
從信用卡被盜刷、高息理財血本無歸,到存款丟失、公司跑路等,近年來,我國金融消費領域侵權事件時有發生。這與金融機構的各種不規范行為密切相關,為此,應加強力度保障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受教育權、受尊重權、信息安全權。
然而,在發生金融糾紛后投訴無門,相關金融機構推卸責任。比如存款糾紛案件發生后,不少涉案銀行稱是“臨時工所為”、“員工個人行為”,急于撇清關系。對此,金融機構應當切實履行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主體責任,建立多層級投訴處理機制,提高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質量和效率,接受社會監督。
加強監管,消除監管真空,避免“踢皮球”。堅持,“誰批準,誰就負有監管責任,不能等風險暴露時才去管”的原則,對一些重疊交叉領域,不能出現踢皮球,必須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
消費者應擦亮眼睛拿起“武器”。不可否認,金融侵權事件的頻頻發生,與消費者金融知識缺乏有關。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速推進,銀行競爭日趨激烈,不排除個別銀行不顧風險盲目抬高收益承諾,對此消費者要擦亮眼睛。
更為重要的是,針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特別立法,力度更大、更專業,如果能夠落地,消費者今后將多了一項維權‘武器’。
3.金融腐敗話題
2015年11月20日晚,金融反腐再出“戰果”:中國銀監會近日嚴肅查處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王巖岫等4起違紀案件。王巖岫因長期隱瞞其配偶加入美國國籍等多項問題,被撤銷黨內職務、行政降級。在這之前,央行征信中心黨委書記王曉明、主任曹凝蓉等3人,因單位違反財經紀律等問題受到責任追究。聯系近期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被調查、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落馬等事件,金融系統的反腐大幕已然拉開,一輪金融反腐風暴儼然來襲。
金融對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作用,金融體制改革事關經濟體制改革全局。而要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反腐的作用不容忽視。
現實而言,隨著社會收入水平提高,人們不再只是把錢存在銀行里睡大覺,而有了保值增值等理財需求。但國內金融理財投資等方面的產品與服務,仍處于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局面。一者是少,投資渠道和產品單一,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一者是亂,各種理財陷阱、騙局叢生,投資者權益不能得到很好保護。在這背后,制度不完善、監管缺失等問題,格外突出。
金融反腐的作用,就在于清理整頓金融系統,全力破除改革的阻力,助金融改革一臂之力。一手抓反腐,一手抓改革,在反腐中推進改革,在改革中清除腐敗,這是當前擺在金融系統面前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體系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中的積極作用,也才能加快形成制度相對完備、市場監管有效的金融服務格局,更好地保護投資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