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最近,演員李冰冰海外“看病難”的經歷引起網友熱議。報道說,她在澳大利亞連續高燒16天,因當地醫生無法確診,連夜飛回國內治療。消息披露后,不少網友感嘆,原來國內的看病難和看病貴是個“偽命題”。
【解析】
游泳運動員孫楊曾吐槽說,他在澳大利亞做過一次血常規化驗花了578澳元(合2829元人民幣),國內一般只要幾十塊錢。因此,有醫務人員甚至開玩笑地說,李冰冰是上天派來拯救醫生的天使,她的經歷顛覆了人們的片面認知——國外醫院的技術高、服務好,國內醫院的技術差、服務差。
我國新醫改實施7年來,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實施。但隨著我國醫改步入深水區,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不斷暴露。醫療服務價格仍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醫生勞動價值長期得不到體現,大多數醫生超負荷工作,英年早逝的并不罕見。我國用全世界3%的醫療資源,解決了世界上1/5人口的醫療問題,中國醫療奇跡的背后,難掩不可持續的焦慮。要讓馬兒跑,也要讓馬兒吃草,醫生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也需要一份體面的收入。
因此,對于我國醫改來說,如果只是停留在“病有所醫”的層面,就可能是只治不防、越治越忙。焦頭爛額的救火只是治標之道,遠不如曲突徙薪的治本之策,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
醫療只是實現人民健康的兜底方式,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從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向促進和保障人民健康轉變。特別是要突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使“健康中國”建設對醫改起到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