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原以為人生可以這樣按部就班地過下去??烧l知,既定軌跡才剛行進到第二步,就意外地卡了殼。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許多大學生眼高手低與缺乏工作經驗,漸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畢業后不愿意步入社會鍛煉待業在家。種種原因,造就了一支龐大的“大學生失業軍團”也就是“啃老族”。,這種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大學生在家待業不進行鍛煉,既不利于年輕人自己的成長,也不利于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
大學畢業生,頂著“高學歷、高素質”的光環,理應走出校門之后,回報社會,贍養父母,但是當今大學生寧愿在家中待業,也不愿步入社會鍛煉原因多方面的。一是大學生月薪太低,和動輒以萬元計的學費相比,低月薪讓大學生心中產生落差,尤其是在生活水平較高的一些地區,月薪無法維持大學生個人的生機,因此大學生就有了不如不就業的思想。二大學畢業生普遍缺少所在行業的工作經驗,所學專業與社會需求常常不相契合,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也普遍不高。三就業壓力大,很多大學生在心怡的城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又不能吃苦,不愿意去偏遠的基層工作鍛煉。除此之外,大學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大班上課,不講究個性化培養;傳統教學,不能與社會變化接軌;只重知識,忽略通用技能培訓;缺乏實踐,永遠都在紙上談兵。這些都導致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適應能力不足,與職業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大學生就業難并非中國僅有,它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現象。所不同的是,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各國努力推出一些舉措的行動值得我們借鑒。如韓國政府鼓勵高中畢業生“先就業后升學”,讓年輕人真正學以致用。德國“慕尼黑就業模式”,由大學、企業、勞動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聯動。學校設立就業市場學院,負責學生專業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訓,企業則常年為畢業生提供實習基地。對于國內要解決大學生們的在家待業難題,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一是必須提高大學生們的工資收入,至少要體現一下知識的含金量,也讓大學生們的書讀有所值;二是要盡量提高大學生們的就業率。這不僅需要國家多提供就業崗位,也需要各大高校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要增強大學專業的適用性,等等。三是大學生自己應該抓住每一個實踐的機會,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作為大學新生一入學就應為自己定好職業目標,學習和訓練有用的技能,多參加與專業有關的實踐。另外,找工作時樹立一個合理的目標,擺正心態也很重要。當然,更為行之有效的措施還需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