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如今,很多人、物、事因為某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特征便被網民隨意安上了“最×”的標簽。既有傳遞正能量的“最美”。也有頗具調侃意味的“最萌身高差”、“最牛辭職信”,面對于“最×”標簽下的“最”文化,談談你的看法。
【解析】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無時無刻不被過量的信息包圍著。任何信息,要想抓住讀者的眼球,得有個響亮的名頭不可,因此很多人、物、事因為某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特征便被網民隨意安上了“最×”的標簽。本是網民的無心為之,但其產生的轟動效應,卻讓人見識了“最”文化強大的“吸睛”功能。因此,一些人為了功利性目的,開始利用炒作、造假、包裝等各種手段,人為地制造出各種“最”來,“最”文化也更加流行起來。
“最”的創造,論可操作性,可以簡單速成,一旦找到噱頭,參與者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從效果來看,總能吸引大量眼球。而從審美上看,一些人之所以喜歡給一些東西貼上“最”標簽,其實是單薄的想象力和乏善可陳的創造力在作怪。因此,作為旁觀者,面對這種愈演愈烈的“最”文化,也就無須大驚小怪,明白其中的門道就行了。
當然,“最”文化并非都是浮夸的。比如,作為企業,追求產品質量最好,追求服務質量最優,追求最佳的生產工藝,這些都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前述的“最”文化實質是貪圖形式之美、聲勢之壯,而不管實際效益和影響如何,而后面的“最”文化,追求的則是效用上的“最完美”、路徑上的“最適合”。如果任由前面那種浮夸的“最”文化流行,只會助漲社會的浮躁風氣。而一個國家要強盛,一個社會要發展,則確實得有點后面那種踏實的“最”文化。
遺憾的是,如今的媒體上,到處充斥著浮夸的“最”文化的新聞,缺少的是對“追求產品質量最好”等“最”文化的報道。媒體的煽風點火,為各種不知是真是假的“最?!薄白畲蟆薄白蠲取碧峁┝诵麄鞯钠脚_,而普通人的圍觀則進一步助推了這種浮夸的“最”文化的流行。我們呼吁媒體,不要做炒作者的推手,而要做干事者的幫手。作為普通人,面對流行的“最”文化,則應該多點冷靜思考,少點起哄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