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伴隨著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調,文化墻作為城市的“鮮活名片”在全國各個城市時興起來。但是山西省太原市桃園南路西里街,一面刻有近百首唐詩宋詞的文化墻引起了當地市民的駐足欣賞。太原市民的關注點不僅在刻于墻上的傳統文化內容,更擴大到了呈現詩詞的繁體字上。有市民統計,這面“文化墻”上共出現了33處錯別字。對此,太原市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表示,設立文化墻的初衷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但在古詩詞的簡繁體轉化時出現了一定的紕漏。
【點評】
文化墻的修建不僅是倡導文明、宣傳文化、發揚美德的有效載體,同時,還承擔起連接歷史、創新未來的責任。文化墻的意義深遠,但建設過程更是一項不折不扣的細致活,從設計施工到建成驗收,每一關都需要從嚴,來不得半點馬虎。然而,太原市某地的文化墻就被曝出現了33處錯別字,錯別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異常耀眼,難免讓這面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文化墻”顯得有些“沒文化”,更讓相關負責部門的工作淹沒在公眾的質疑聲中。
仔細審視,不難發現,此文化墻其實“含金量”十足,因為其字體使用繁體字。古色古香的墻壁,如若能鐫刻上代表古代文化的古體文字,營造出的濃濃氛圍必然不同凡響,但“陽春白雪”絕不能“班門弄斧”,公益宣傳也不是“附庸風雅”。既然繁體字本就不好辨認,更難于刻寫,更需要從前期的設計到后期的審核關關嚴格,太原市的這面別字橫生的文化墻,看似是疏忽大意的小事,卻也彰顯出當地領導工作層面的不負責任,甚至讓人誤解為是當地官員在績效考核的壓力下,做出來的“面子工程”。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要繼承、要發揚,作為傳承載體的文化墻理應被鼓勵修建,但文化的傳承需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不能單憑修墻建亭就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為了某種目的去做,這不僅起不到應有的傳承作用,還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相關部門對此一定要放平心態,多下功夫、多投精力,創新工作方式,將文化傳播滲入城市建設的更多方面;另外,在設計制作文化墻時,要做到多考察、多討論、多修改、多監督、多檢查,不褻瀆傳統、不誤導民眾,排除“內毒”,讓文化墻建設的“有里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