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近日,“微信大數據”的活動頁面在微信朋友圈不斷刷屏,不少網友覺得這個2015年微信大數據非常有紀念價值。然而就在當天下午,不少網友稱該活動網址可能會盜取微信賬號信息,引起不少網友的恐慌。當晚,騰訊微信辟謠盜號是謠言,請大家放心分享。
大數據時代,在給我們的社交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潛藏著私人信息遭泄露的風險,對此你怎么看?
【解讀】
“大數據”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術語了,它的威力已無所不在,將對各行各業帶來深刻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但同時它也引發“數據暴政”的擔憂。
可以說,“大數據”應用程序魅力就在于其個性化的服務。比如,如果有人在“朋友圈”上表示“喜歡”某款牛仔褲,當他下次進入該店鋪時,就可能收到店主給他發送的同品牌牛仔褲的打折信息??雌饋恚@對零售商和消費者都有好處,但實際上,也給我們帶來了安全隱患:各類“盜號鏈接”或者“疑似盜號鏈接”,讓人防不勝防,大數據時代,誰來保護我們的私人信息著實讓人擔憂。
為消除人們顧慮,許多公司強調他們收集、儲存、分析數據都是“匿名”的,事實可能并非如此。你留下的信息越多,可供分析的數據就越多,就越不可能保持“匿名”。出售盜用他人的個人信息已經變成不法商販的牟利手段,近年來,從天涯、淘寶、漢庭到12306官網,大規模的個人信息泄露案件頻發,每一起案件的發生都會加劇公眾對網絡信息安全的擔憂。而個人信息泄露除了通過一些網絡商家流出之外,還有一些不法商家或個人通過問卷調查、網絡注冊、會員登記等方式獲取。從不少媒體已經曝光的情況中可以發現,就醫、求職、買車、買房、買保險,或辦理各種會員卡時,填寫的個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可見,比起信息發展的速度,與其相應的制度規制卻并未完善、細化。
一方面亟須培養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意識,判斷哪些屬于不應“留痕”的個人信息;
另一方面企業在收集、索取個人信息時也應自覺自律,培養合法使用個人信息的法律意識。
除此之外,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維權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