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中,特別提出了要“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并且明確要求“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這就在此前對京劇和昆曲已經先后出臺國家相關政策扶持之后,再次專門就地方戲曲振興提出了指導意見,構成了對民族戲曲的全面保護及其傳承發展的有力保障。
【標準表述】
中華戲曲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傳承著中華文化基因,彰顯著中華審美風范,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審美活動中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西方文化的大量引進,娛樂方式的漸趨多樣,戲曲的生態環境大大改變,多樣化的娛樂方式擠占了戲曲的發展空間,生活節奏的加快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習慣。戲曲劇種在消減,戲曲人才隊伍在萎縮,戲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
中國戲曲歷經千年流傳,善于傳承發展的“通變性”早已融入自身發展的血液之中。人們常常講世界三大戲劇體系,古希臘戲劇、古印度梵劇和中國戲曲,唯戲曲藝術流傳千年,至今仍然活躍在當代舞臺,善于傳承也善于發展,既古老而又現代,這正是中國戲曲的偉大。
【具體措施】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保護、傳承與發展并重。
第二,健全戲曲藝術保護傳承工作體系、學校教育與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傳習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機制、戲曲工作者扎根基層潛心事業的保障激勵機制,提升戲曲藝術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