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上,有同學說醫院就是亂收錢,以賺錢為目的,醫生的職業素養差,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解析】
不可否認,在優質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保障制度尚不完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當代背景之下,部分醫療機構嚴重偏離公益屬性,走商業化道路,內部管理體系存在漏洞,少數醫務工作人員人文關懷精神匱乏,職業道德有所偏頗,以藥養醫,開大處方,過度用藥,過度檢查的情況確實存在,甚至將醫療藥品、器械、服務等價為商品,出售給消費者,即患者,來謀取暴利。但是,看待事物絕不能以偏概全,過于絕對。
換個角度來說,此種說法的出現,絕不是一家之言,甚至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其實,這與媒體過度宣傳、不實報道不無關系。在整個社會輿論影響之下,這也反映出人民群眾相對缺乏醫學常識,辨別能力低下,對醫療服務期望值過高的同時,也不能排除將正常的收費檢查看成“過度”這種可能。
因此,為了扭轉人民群眾對醫務工作人員及醫療機構的不良印象,促使醫患之間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推動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良性發展,不僅需要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提高醫學常識,樹立換位思考的意識以及強化自身的包容精神,更需要廣大醫務工作人員能夠嚴于律己,切實履行自身職責,堅決抵制一切有損醫德醫風的行為。此外,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績效考核制度,將患者的滿意度納入到績效考核范圍中來,并作為重要的指標之一,直接關乎醫務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倒逼其改進工作作風,切實為患者服務。同時,政府在加大衛生支出的同時,應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因地制宜,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大力推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釋放改革紅利,切實解決廣受老百姓所詬病的“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