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行公車改革政策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地已經逐步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并適當發放了交通補貼,處級以下分別為每月500至800。對此,你怎么看?
【解析】
各地逐步取消公務用車,并適當發放交通補貼,這一舉措是公車改革社會化、市場化的重要表現,體現了黨和政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堅定決心。
公車改革自施行之日起,就收到了群眾的廣泛擁護,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從意義上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有效節約了黨政機關經費,減輕了財政負擔。一直以來,公務購車消費在三公消費中都占有很大比重,且隨著公務用車數量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各種燃料費、保養費、維修費、人工費等費用也迅速膨脹,公車的高額開支已經逐漸成為行政開支的重要部分,成為各級財政部門的沉重負擔。此次公車改革,能夠有效減少公務用車數量,進而節約經費,減輕財政負擔。
第二,有利于消除特權意識,剎住車輪上的歪風和腐敗。腐敗往往是從特權意識中萌芽,公務用車正是滋生這種特權意識的載體,一些單位及領導給予職務而在公務用車方面享有特殊待遇,這促使一部分人形成了公車特權意識,進而引發公車私用、借車輛票據報銷等伺機捻財等腐敗行為。公車改革取消一般公務用車,無疑是在思想上對一些官員的洗禮,有利于消除官員的特權意識,剎住車輪上的腐敗。
第三,有利于規范政府行為,維護政府形象。公車改革之前,黨政機關在公車使用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配置超標、使用混亂、運行成本過高等,還存在著如公車私用、公車變專車等情況,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在群眾中也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響,有損于政府形象。公車改革減少了公車數量,節省公共資源,有助于規范黨政機關的日常行為,有助于將公共財政資源用于民眾更需要的公共服務中去,更有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
為了讓公車改革政策更好地執行下去,我們還需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做到信息公開,讓公車改革遠離“操作暗箱”。具體說來,應打破利益藩籬,明確主管部門,按照規章制度和明確的時間表,定期發布相關車改進度信息,接受社會監督。還要建立車輛資產評估、拍賣流程全程監控、車輛處置后續跟蹤等機制,防范公車拍賣異化為國有資產流失和利益輸送的新渠道,真正讓公車改革在陽光下高效開展。
其次,統一補貼標準,避免以交通補貼的名義變相發放福利。車改方案明確,車改后用于車補的經費要少于從前的車輛購置與運行費用。然而由于各地情況不同,尤其是在一些前期試點的地區,補貼的標準超過國家標準的情況也是存在的,甚至有些地方補貼也難了,公車還照坐,為了避免這類情況,國家要劃定補貼的紅杠,避免以交通補貼的名義變相發放福利。
最后,要避免搞一刀切,保證特殊部門的工作效率。公車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一些工作性質較為特殊的部門,我們應保留必要的執法執勤、機要通信等用車,不能因為公車改革降低行政機關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