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14年多地出臺新規,進一步降低“多點執業”(俗稱“走穴”)門檻,醫師申請多點執業不再需要本單位出具“同意書”,同時一些地方多點執業地點數量不設上限。對此,你怎么看?有何建議?
【解析】
在我國當前醫療資源整體不足且分布不均的大背景下,“多點執業”是對均衡醫療資源,緩解大醫院人流量過大,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等現象的一種有效探索,應該得到支持并在更大范圍內實行。
“多點執業”不是單純的外出會診或“走穴”。它鼓勵優質醫療人才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有序流動,人盡其才的同時解決基層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的渴望,能夠緩解民營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緊缺和醫療技術薄弱等問題;它通過規范管理,在執業醫師和執業醫院之間建立明確的契約,明晰權責利邊界,更好地規范醫療行為,最大可能地降低醫療風險的發生幾率。
然而,從試點地區反饋的情況來看,“多點執業”推動醫生流動的情況仍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有兩點:
從政策法規方面來看,技術準入和服務價格堡壘限制了醫生的流動。現在的技術準入標準跟醫院等級掛鉤,能否開展相關手術主要取決于醫院,而非醫生是否具備相應資格,這就可能造成一些名醫在基層醫院無法展開拳腳。
從觀念方面來看,現行的醫院人事制度改革滯后,嚴重制約了醫生的多點執業,不少醫生擔心申請多點執業后,會被視為有“二心”,會影響自己的職稱晉升,繼而進一步影響跟職稱掛鉤的福利待遇。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多點執業”這一政策更好更廣泛地推廣下去,我們必須要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
一方面要堅決遏制個別公立醫院的過渡擴張。公立醫院過渡擴張會搶占基層醫院的發展空間,抽空基層醫療機構為數不多的人才,使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下降,也削弱了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積極性,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醫療資源更進一步的不均衡,進而使得醫生都往大醫院去,無法形成醫療資源的有序流動。
另一方面要改革現有的人事制度,建立健全醫生臨床評價體系。我們當前的人事制度導致對醫生的評價主要基于對醫院的評價,醫生的名氣常常隱藏在醫院的招牌之下,因此,當前急需構建一個新的臨床評價體系,比如做了多少臺手術,難度系數是多少等等,通過數字和實踐說話,對醫生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