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這個五一節,趙碧珍覺得特別漫長,她患有心臟病,需要開胸更換心臟瓣膜,因為手術必用藥魚精蛋白缺貨,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隊等藥。她的病友們等不及,已陸續離開,她一直在等待,但不知何時能等來“救心”的藥。低價救命藥,越來越高頻率出現缺貨。(5月3日《華西都市報》)
魚精蛋白全國性缺貨,今年并非第一次。5年前,也曾經出現過。低價救命藥,越來越高頻率出現缺貨。有醫生分析,這與藥品價格低,企業利潤薄、無生產積極性有關。(5月3日新華網)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人民網理觀:解決藥品短缺,不只是簡單的價格高低、藥廠生產、市場調節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只要關乎全民健康、關乎廣大民生,政府就應該擔起保障的責任。換句話說,不能把價格低作為生產必備藥的擋箭牌,不能讓企業簡單以收益作為衡量標準,不能使市場在調整民生需求尤其與生命健康有關的藥品需求時出現盲目滯后。
由此可見,補足短缺藥物的貨倉,需要多管齊下,而不能歸咎于單獨某一方。從生產角度看,藥品的供給側需要進一步強化,一方面優化藥物生產結構,必要且低價的民生藥不能下線,另一方面進一步研發高品質、好療效的新藥物。從政府角度看,建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十分急迫,不能因沒藥而讓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期甚至付出生命代價,針對患者對不同必備藥物的需求程度建立藥品目錄,既強化針對藥廠的采購力度,又建立跨省、跨區域的儲備制度,力爭實現采購、儲備、調撥的專門化和機制化。同時,根據市場的供需反饋,建立低價藥、民生藥的動態監測情況,及時掌握市場價格和市場存量,做到定期跟蹤、定期反饋??梢哉f,用政府力量為民生健康保障兜底,即使需要為此買單,再充足一些也不為過。
@光明網: “魚精蛋白”是從魚類新鮮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種堿性蛋白質的硫酸鹽。因為制藥工藝要求很高,全國只有兩三家企業有資質生產這種生物制劑。但因為定價偏低,生產積極性可想而知。問題恰恰在于兩個層面:第一,此藥既然沒有可替代性,又屬于救命的基礎用藥,“特殊保障機制”在哪里?市場不是萬能的,價格調節更不是零風險的,明知斷供有生命危險,公共責任為何不能兜底呢?第二,魚精蛋白“斷供”無論是漲價前的“逼宮”、抑或是“技術攻關”的癥結,醫藥監管部門了解內情嗎?既然5年前上演過此般“險情”,相關部門為此做了哪些改進、有過怎樣的應急作為?
當微信朋友圈在悼念“長效青霉素僅剩兩藥企生產”的時候,實際上,更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廉價藥,早就音訊杳無、消逝無痕。今年初,據媒體報道,受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利潤不足等因素影響,西地蘭、注射用紅霉素、潘生丁等多種供應數十年的基本藥物,正逐漸從市場上消失,患者只能用其他高價藥替代。一項對全國12城市40余家三甲醫院臨床用藥情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國家和地方增補的基本藥有500多種,其中有342種短缺。
便宜藥不長命,不過是情理中的事:成本翻倍,定價卻束手束腳,虧本買賣自然沒人愿做;更為共識的禍首,是逼著醫療機構用“貴藥”的以藥養醫機制。有療效,無“錢”途,劣幣驅逐良幣,“廉價藥”自然就死在“過于廉價”的癥結上。這些道理,并不新鮮。有人說,只有政府、藥企和醫院三方博弈后找到“市場平衡點”,“藥價高殺人、藥價低要命”的亂象才會終結。但問題是,有多少等著救命的病患,能等得起這漫長無期的“若干年”?5年了,救命的魚精蛋白還在斷貨。這“續命”的責任和作為,還要等待多少個“5年”?
@荊楚網秦征征:明明有藥可醫,因用量小、利潤少,藥企不愿生產,醫院不愿儲備,怕蒙受損失,最后是病人求藥無門,這實在很殘忍。其實藥價放開定價后,出現了一波廉價藥漲價的現象,但放開政府定價,仍難解廉價稀缺藥之困,由于藥物價格低廉,企業無利可圖,即使手握批文也不會輕易加設生產線,加大產量。
企業終究要逐利,如果光講社會責任與道德良知,而讓企業做賠本買賣,恐怕不能長久。所以說理應有好的制度設計來促使醫藥雙方無縫對接,將人類目前已經有能力制服的疾病祛除凈盡。讓救命藥不再缺貨,僅靠醫藥雙方的良心、道德維系還遠遠不夠,有業內人士建議,首先,允許藥企適當漲價,事實上,一些幾元錢的廉價藥即便漲點價,絕對價格依然不高,老百姓能夠承受,而藥企的生產積極性也會得以確保。其次,政府對某些廉價藥的生產進行專項財政補貼,避免純市場運作下的“無利性淘汰”。這之中,公眾對于廉價藥漲價應有正確認識,不能苛求藥企“虧本奉獻”,但“合理漲幅”的確定,需要成本公開與權威核算。
“救命藥”的心靈震蕩是對企業和政府責任的拷問,更多的企業要從中明了“良心”的真諦,于企業發展中選找到了“社會責任”;更多的政府職能部門要擔起自身的責任,為公民營造安全環境。只有政企合力,社會才能安康。
@張西流:藥品對于病人來說,是生命健康的保障,要想改變其緊缺的問題,首先政府應對癥下藥,給力藥品生產企業,特別是,對于“魚精蛋白”等低成本廉價藥的生產,應給予政策上的保護及資金上的扶持。比如,政府可將“魚精蛋白”等市場緊缺、生產利潤不高的藥品,列入國家基本藥物保障體系,實行以政府補貼的方式來扶持制藥企業定點生產,而一旦藥企生產藥品處在不盈利的狀態,政府可以制定“保護價”,采取集體采購、補貼等方式給予扶持,以維護藥品制造商的利益,調動制藥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然而,有了政府的扶持還不夠,還需要藥企擁有“救死扶傷”的道德基因,不要一味地追求利益至上,應具有一顆公益之心,以無私的精神來用心制造廉價藥,不論藥價高低貴賤、無論賺多賺少,都要盡量滿足市場需求,保證患者能夠及時用藥,解除病痛。特別是,有關部門應規范藥品流通渠道,規范藥品市場,嚴厲打擊黑市藥品交易行為,讓患者用到更多的廉價藥、放心藥。
@廣州日報禹海君:必須承認,市場總有短板,總有市場調節之手無法解決的地方,廉價救命藥就屬于這樣的短板。就此而言,亟需政府宏觀調控出手,在市場之外尋求破解之道。值得肯定的是,2015年2月,國家工信部和國家衛計委等四部委已就基本藥物定點生產試點下發過通知,可見政府對采取宏觀調控解決廉價救命藥稀缺有所認識和行動。
只是,此次試點不僅種類太少,僅僅針對4種稀缺藥,而且缺乏動態的稀缺藥生產目錄。可以說,這樣的試點遠沒有起到根治問題的效果,也無法體現政府的擔當。如今,廉價救命藥短缺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就足以說明宏觀調控缺乏力度。對此,相關部門需要重新檢視定點生產試點政策,更需要探索解決廉價救命藥的治本之道。
或許,只有加快推進廉價救命藥定點生產試點,明確稀缺藥目錄增減規則,讓市場解決不了的通通交由宏觀調控。同時,建立完善稀缺藥品交易平臺,廣泛收集市場需求信息,以提高定點生產種類的針對性,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儲存配送鏈,實現需求與生產供給的協調,加大對黑市坐地起價的打擊力度等等,廉價救命藥才能不再成為輿論焦點。
解析: “魚精蛋白”是一種救命藥,在心臟手術中采用了體外循環的患者,術后必須使用魚精蛋白,無其他藥品可替代,然而就是這樣一種“救命藥”,卻在市場上是“一藥難求”,業內人士分析,這與藥品價格低,企業利潤薄、無生產積極性有關,甚至有醫生猜測,此次可能是藥品生產企業漲價的前兆。可見,廉價“救命藥”,已經陷入了“逆淘汰”困局,不僅擾亂了藥品市場秩序,而且損害了患者的基本利益。
人類與生俱來就會不停地與各種疾病作斗爭,如果說因為找不到治療疾病的方法,那是令人無奈的客觀現實,有待不懈努力。但某種病明明有藥可醫,因用量小、利潤少,藥企不愿生產,醫院不愿儲備,怕蒙受損失,最后是病人求藥無門,這實在很殘忍。
據相關人士表示,廉價藥品正以每年幾十種的速度消失。不能不說,廉價藥缺貨已經成為橫亙在病人面前的心頭大患。有業內人士建議,針對臨床必需、不可替代、用量不確定、企業不常生產的搶救用藥及罕見病用藥,以省或地區為單位建立此類藥品的儲備制度。但具體情況而言,這一呼聲似乎沒有產生太大的效果,廉價藥缺貨情況依舊嚴重,還希望有關部門依靠自己的職責,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抑或建立某些特定藥品的收儲制度,以防在病人急需藥品救命時,出現“叫天天不應的現象”,畢竟生命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