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明確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之中。
這是在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提升生態安全重要性認識,破解生態安全威脅,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安全是遴選公務員考試熱門考點,各位參加2016年中央機關遴選公務員、各省市公務員遴選考試的考生需留意這一考點,掌握各種命題思路及答題方法。
推薦閱讀:【十八屆五中全會遴選考點解讀】五大新理念為“十三五”發展定基調
一、什么是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一詞是20世紀后半期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處于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通常具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安全,即其自身結構是否受到破壞,功能是否健全;二是指生態系統對于人類是否安全,即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是否能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我國在2000年發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目標。
生態安全與政治安全、軍事安全和經濟安全一樣,都是事關大局、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的安全領域。生態安全是其他安全的載體和基礎,同時又受到其他安全的影響和制約。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狀況能夠維系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時,它的生態就是安全的;反之,“覆巢無完卵”,生態環境一旦遭到嚴重破壞,生態不再安全,必然影響社會穩定,危及國家安全。
生態安全具有多重特征:
首先是整體性。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生態問題,甚至會導致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其次是綜合性。影響生態安全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生態安全的維護顯得尤為復雜。再次是區域性。地域不同、對象不同,生態安全的影響因素和表現形式也會不同。第四是動態性。生態安全會隨著影響因素的發展變化而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最后是戰略性。生態安全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為什么要把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
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盡管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逐年加大,但總體而言,資源環境與生態惡化趨勢尚未得到逆轉,生態問題已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體現了黨中央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利于促進資源與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大我國生態關鍵地區的保護力度,改善生態系統功能和環境質量狀況,緩解經濟社會開發建設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和不利影響,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深化國家生態安全管理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政府采取按生態和資源要素分工的部門管理模式,生態安全管理職能分散在各個部門,在國家層面缺乏統一決策、統一監督管理的體制和機制,造成國家公共利益和部門行業利益的沖突,不利于國家對生態安全的宏觀調控。生態安全管理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管理框架,有利于整合資源開發利用、環境管理、生態保護等眾多領域,協調各主管部門職責與利益,建立起分工明確、協調統一的國家生態治理體系,促進生態治理現代化。
實現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安全需求,維護生態安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生態環境變化引起的各種極端事件表明,生態災難足以影響民族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將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有利于讓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自然生態環境對實現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有利于進一步突出生態安全保障的重要地位。
三、怎么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為此,我們要加快體制機制建設,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全力維護生態安全。
加強國家生態安全法治建設。法治建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實現生態安全的必要保障。目前,我國生態方面的立法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
要加強國家生態安全的法治保障作用,一是要加強立法工作。在現有各類法律法規基礎上,立足國家生態安全需求,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生態安全法律支撐體系。二是要加強執法工作。對于事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事件,要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做到不越雷池一步。三是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大力開展生態安全法治教育,培育廣大干部群眾的生態安全意識,積極主動地監督危害國家生態安全的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加快國家生態安全體制機制建設。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提供了重要遵循。為確保國家生態安全戰略順利實施,必須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整合相關的組織機構,明確各部門職責。國家層面要建立有效的監督考核與問責機制,確保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實施的效果。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對本轄區的生態安全狀況負責,將國家生態安全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且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指標之一,對由于干部失職、瀆職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和嚴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建立國家生態安全評估預警體系。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離不開技術支撐。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大數據,綜合采用空間分析、信息集成、“互聯網+”等技術,構建國家生態安全綜合數據庫,通過對生態安全現狀及動態的分析評估,預測未來國家生態安全情勢及時空分布信息。在此基礎上建立國家生態安全評估預警體系,建立警情評估、發布與應對平臺,充分保障我國生態安全。
設立國家生態安全保障重大工程。近些年來,我國開展了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然而,部分工程建設在頂層設計上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以“末端治理”為主,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性特征。國家生態安全本身就是一項重大的系統性工程,必須在國家層面注重頂層設計。要針對關鍵問題,整合現有各類重大工程,構建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協調聯動機制,發揮人力、物力、資金使用的最大效率,實現生態安全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