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最近,文化娛樂市場中的“小鎮青年”成為一個現象級話題。得益于這一龐大觀影群體的貢獻,今年春節檔票房6天超過30億元,同比增長67%。去年春節檔電影票房超過17億元,已被稱為“內地電影市場迎來了一次強烈的爆發”。而猴年電影票房再創新高,堪稱中國電影史上又一“彩蛋”。
【解析】
早有人斷言,得三、四、五線城市得票房,“國產電影要看小鎮青年臉色”。據相關調查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四、五線城市票房增幅明顯,三線城市較去年則增長65.8%,但最大增長則為四線及以下城市,達104.97%??梢姡℃偳嗄觌m然被很多人認為在“主流”市場之外,但他們對電影票房的貢獻不容忽視;他們的品位或口味,也影響著電影產業的內容和制作。
目前,我國城鎮差距仍很明顯,但鴻溝正在逐漸得以填補。在信息和資源共享時代,對于生活在小城鎮的青年來說,口袋富起來了,腦袋也想富起來;解決了口腹之欲,還想大飽眼福??梢哉f,他們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不斷被喚醒。從搬起小凳子到村頭看露天電影,到買票走進豪華電影院;從盼星星盼月亮一年看不上幾部電影,到最新的國內外大片同步上映……電影的變遷沉淀著基層民眾的心靈河床,改變著小鎮青年的審美觀,甚至見證著他們的文化成長過程。
在某種程度上,小鎮青年是被長期忽視的文化消費群體。面對這個龐大而生動的群體,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品,既需要向小城輻射文化魅力,也需要尊重他們的趣味。電影技術再先進,如果不接地氣,就可能水土不服;投資再高,如果缺乏穿透力,就難以滲入基層的文化肌理。當然,正如老藝術家呂中所稱,“觀眾是需要好好引導的,而不是一味去迎合”。別高估了庸俗的力量,也別低估了小鎮青年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