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分析題目中,相當一部分考察的是當下我國的現狀和政府的戰略,這部分知識點是許多考生非常陌生的地方,即使知道一星半點,也是只言片語,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顯然,考生在平時就應該開始積累相關常識,建立起一個有序的知識系統,只有這樣,在面試中才會對這一類題目胸有成竹。本文旨在以簡明扼要的方式,為考生梳理出當下中國的現狀和政府戰略和政策脈絡。幫助考生快速了解國情社情,建立知識體系。
今天的話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
什么是新常態呢?顧名思義,所謂“新”,指的是不同以往;所謂“?!保粗赶鄬Ψ€定;所謂“態”,即指狀態、形態。新常態就是指在當前和今后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將會呈現出一種既不同于以往,又相對穩定的新特征、新形式、新邏輯、新狀態。
新常態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基于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多重矛盾相互交織、各種風險挑戰極為嚴峻的情況下作出的關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判斷。它將全面促進中國經濟全方位優化升級,促成我國由經濟大國邁入經濟強國行列。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南時首次提出新常態概念,并在11月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對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發展機遇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闡釋。
具體來說,我國提出經濟新常態有其多方面的背景:
首先,國際經濟格局正在進行深刻調整,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在未來10到15年將繼續低速增長,這意味著國外需求不旺,我國出口貿易不容樂觀;二是新興經濟體特別是金磚國家已經群體性崛起,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不再具有突出優勢;三是世界治理呈現多元結構,一家獨大的態勢已經減弱,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機遇,多元化治理意味著有可能形成區域性優勢。
其次,國內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所謂三期疊加,即經濟增速下調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性政策消化期,這三個時期同時疊加,經濟發展態勢面臨嚴峻挑戰。二是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但從改革領域來看,重要改革依然滯后;從改革動力來看,形成合力的難度加大;從改革主體來看,利益主體矛盾交織。所以,李克強總理說過,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來深化改革。
最后,雖然面對以上種種挑戰,但總體上說我國仍處于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表現在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國際上看,國際環境總體上還是有利于我國發展的,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對比關系發生了變化,我國的科技創新領域孕育著新的突破。同時,作為新興經濟體中的一員,我國的影響力也隨之提高。另一方面,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具備更大發展的實力,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比之前更加鞏固;城鎮化建設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內生的動力,而政治優勢的充分發展可以為經濟發展開辟廣闊的道路。
所以,總的來說,新常態下的戰略機遇期一是有基礎,二是有機遇,三是有空間,四是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