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幾位國家領導人相繼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講話,為2010年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指明了方向。2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2月4日,溫家寶總理指出,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業,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2月5日,李克強副總理也強調,我國已進入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毫無疑問,當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中國依然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去年我國經濟增長逐季回升,GDP同比增長8.7%;按照中科院2月6日發布的《2010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今年全年GDP增長應在10%左右。的確,如果不考慮結構調整因素,僅僅通過鼓勵和加大對某些行業的投資,在短期內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并非難事。然而,我國經濟要走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又好又快增長,避免結構失衡帶來的經濟金融風險.要在新形勢下掌握好調控與扶持的節奏和力度,完善制度,維護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我國政府這些年堅定不移實施宏觀調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保證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促進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一部分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伴隨著“保8”目標得以延續甚至擴張,這促使中央政府在新的經濟年度“強扭羊頭”。2009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使用“刻不容緩”來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性,這是中國首次在中央會議和文件當中使用這樣的詞匯。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并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形成巨大壓力和倒逼機制。因此,從另一方面看,這場危機也為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契機和動力。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的根本舉措,也是鞏固當前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坝斜S袎?、有促有控”的經濟結構調整,既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加有效供給,又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防止重復建設。這對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管理好通脹預期,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調節作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擔當著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自主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展文化產業和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任。上述8個方面實際上就是我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從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著力點,也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抓手。這意味著,包括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在內的結構調整將成為政策的重要著力點,貫穿經濟發展的始終。這些領域的調整變化,無疑將對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未來的業務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對此,央行年初工作會議已把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強調積極推進信貸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資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既要鞏固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更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為經濟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也為銀行資產安全提供可靠保證。
各金融主管部門對于不同行業信貸投放“有保有壓”的原則是一貫的,但有部分銀行受利益驅使,沒有很好地控制對有關領域的信貸投放。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年銀監會之所以更加強調政策落實到位,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優化信貸結構。因此,“有保有壓”政策的執行力度有所加強也是正常的。
結構調整的過程,有挑戰更有機遇。金融主管部門要不斷地改善調控方式,而銀行業要堅持“有保有控”,積極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凹訌妼π∑髽I、‘三農’的金融服務;探索建立低碳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和土地、環保要求的企業、項目、新型產業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居民首套自住型住房消費,積極開發適合城鄉家庭特點的消費信貸產品,積極支持家電、汽車、農機下鄉,等等?!苯煌ㄣy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由于我國銀行業現階段盈利來源主要是公司業務,而傳統產業又是銀行業對公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銀行業調整傳統的業務結構和經營模式,以適應新時期下產業的金融需求。這樣既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又有利于自身風險的防范。
如果說,結構調整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么按照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調整信貸結構,也將是商業銀行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