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
文物是歷史和文化的現實載體,具有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不朽價值。一提到西安,人們就會想到兵馬俑;一提到北京,人們就會想到故宮、長城;一提到武漢,人們就會想到黃鶴樓、古琴臺……中華民族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眾多文物和文化遺址分布于各地,幾乎每一座城市都建有博物館,都有溯源上千年的文物示人。
文物和文化遺址奠定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調,彰顯的是一個地方的文明厚度。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都加強了對文物的保護。但也要看到,仍有一些地方認為文物保護花費巨大,不容易出成績,“不能算政績”,文物保護的財力、物力、人力投入不足。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萬多處,其中17.77%的保存狀況較差,約4.4萬處文物已經消失。文物是歷史的沉淀,一旦毀滅再難復得。“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對于少數地區文物保護中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和發展觀上的錯誤導向,這也是一種警示。
【對策】
解決措施:1、加大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增強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單靠文物部門的力量,難以對其實施全覆蓋、全日制的有效管理和保護,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集中開展對文物知識及文物保護的意義、目的、要求的宣傳。同時,要堅持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相結合,正面宣傳與反面“曝光”相結合,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文物保護知識及其相關法律法規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愛護文物、自覺遵守文物法規的濃厚氛圍。
2、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各界的重視,加快形成文物保護的整體合力。文物部門在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的同時,要多向地方政府請示匯報,多與相關部門及社會公眾聯系溝通,建立起一種縱橫聯系、密切協作的機制,以贏得各方的配合支持,共同推進文物保護工作。
3、加大對文物事業經費和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雖然每年地方政府都投入大量資金來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眾多文物保護的要求,致使許多急需維修的文保單位和文物點因資金緊缺而無力實施維修。我們只有依據《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嚴格按文物法辦事,加大對文物事業經費和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認真落實文物保護“五納入”工作,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顚S?,將文物事業經費確定一個占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固定比例,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這樣,才能使面臨即將損毀的文物能夠得到及時的搶救性整修和維護,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4、切實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文物保護的能力和水平。文物保護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現有工作人員大多數都是中途調入,專業知識相對較弱,隊伍結構亦不盡合理。隨著當前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我們必須按公平、公正、公開、擇優的原則,公開選拔人才,引進人才,建立完善培訓制度,定期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考核,逐步改善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充分調動文博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盡快建立起一支既有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又能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高素質文物工作專業隊伍。
5、樹立“兩手抓”意識,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利用的互動關系。把文物保護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確保城鄉建設不破壞文物,并把文物工作與旅游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對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遺產旅游產業進行深入探討,建立合理的旅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