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今年清明節小長假,鄭茜花了4000多元,又向單位請了3天假,撇下老公,從西藏拉薩飛回了河北張家口。這一次,她可以和5歲的女兒相處6天,而下一次見面就是暑假了。在她眼里,在幾千公里外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女兒,其實也是名“留守兒童”,只不過生活在城市里而已。(4月25日《中國青年報》)
當我們提到留守兒童時,總會想到那些生活在農村、父母在外打工、只能由老人照顧的孩子。可實際上,城市里也有留守兒童。有一些年輕父母在一線城市工作打拼,把孩子留給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祖父母照顧;也有一些人因為在國外生活無法照料孩子,就把他們留在國內親人身邊。在專家看來,由于城市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留守”帶來的傷害常常被忽視。(4月25日《中國青年報》)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華商報毛建國:在一些人看來,城市有些孩子固然留守,但沒有經濟問題,因此把城里孩子稱為留守兒童有些矯情。沒有經濟壓力或許是事實,但對于孩子來說,成長遠不僅僅是吃飽喝足這么簡單,他們有情感的需求,需要父母長期的陪伴。很多城里孩子缺少熟識的玩伴,有著自己的煩惱,有著留守兒童的特性,同樣需要社會的重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國一家嬰幼兒品牌所做的調查顯示,超過75%的中國0~3歲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孩子。這段被父母忽視的時光,恰恰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此時得到充足的心理療養,就能夠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則,就有可能終生走在尋找的路上。在一個大流動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如鐘擺一樣隨波逐流、頗為無奈,但父母無論如何不能逃避自身責任,不能“用金錢補償親情”,以致于給孩子留下傷痕,給自己留下傷痛。
@人民網楊朝清:父母有養育孩子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這種養育不僅體現在經濟上的消費,還包括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的引導與陪伴。只不過,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奔波操勞,難以陪伴他們成長;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不僅會造成親子關系淡漠疏遠,也會影響孩子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
“城市留守兒童”成為“三不靠”、“三不管”的邊緣群體,游走在國家、市場和社會的夾縫地帶。在生存生態短時間難以得到根本改變的前提下,指望父母從生計壓力中解脫出來無異于癡人說夢;那么,“城市留守兒童”如何走出精神荒島?純粹依靠市場力量收費偏高、缺乏安全保障,完全依靠公共部門“制度補血”難以為繼;只有多元合作共治,才能緩解年輕父母的“失陪”困境。
@廣州日報廠佳: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地位不可取代,再慈愛的祖父母也無法彌補父母缺席的遺憾。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缺失的、冷清的。造成這種“同城”留守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現在職場競爭大,加班成常態,不少年輕夫婦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娃已經呼呼入睡;另一方面,孩子們也在趕著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好不容易等到爸媽回來,自己卻要踏上上課的路途。你進我出,何時共聚?
這種同城留守帶來的后果,不可小視。失去父母的關愛,孩子的心智成長多受影響,不利于健康人格的養成,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們有些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有些在思維上容易走極端,有些不善于與同伴交往等??梢哉f,父母的陪伴看似普通,卻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傳播親子之樂、凝聚親情、密切家庭關系,是長大后留在腦海里的溫馨回憶。當然,避免同城留守,最迫切的還是父母要提高對孩子陪伴的重視。別讓忙成為借口,別讓一時疏忽錯過了相伴相依的美好歲月。
@現代金報苑廣闊: “城市留守”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很多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約束與管教,比其他孩子更加叛逆;比如很多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陪伴,在同齡人面前充滿了自卑等等。而這些成長中的缺失,顯然是依靠無論多么優越的物質條件都無法彌補的。所以當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保障、健康成長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城市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了。
而對此應有所作為的,正是孩子父母自己。很多父母之所以離開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到經濟更發達的城市工作打拼,理由恰恰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卻不知道物質既無法替代自己的陪伴,也無法換來孩子健康的成長,那么這部分父母,是不是可以考慮換一份工作,回到孩子的身邊?還有一部分父母,在具備條件以后,能否考慮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做好工作與陪伴,自己的事業與孩子的成長之間的平衡?
解析:一說到“留守兒童”,人們就會把它和農村結合在一起,其實,在繁華的城市,也同樣有“留守兒童”的存在。和農村留守兒童相比,這些“城市留守兒童”往往享受著良好的物質條件,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水平,也能得到身邊親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再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水平,也無法彌補父母有效陪伴缺失對孩子身心成長造成的傷害。
其實,這些“城市留守兒童”看似衣食無憂,但正因為缺乏人生成長中必要的父母教導,沒有前進動力,而且由于長期缺失父母陪伴和關愛,有些甚至變得自私冷漠。一個精神世界缺乏光亮和溫暖的“城市留守兒童”,如何去贏得他的人生?說到底,真正的教育就是比拼父母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處世方式。一個優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滿尊重、書香與愛,父母不說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達理,換句話說,各方面健康積極的孩子首先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父母的陪伴和潛移默化的教導必不可少。
“城市留守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相比,這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足夠充分的物質補償并非他們最需,而他們最需的父母陪伴和教導卻往往因為物質的優渥而被忽視,甚至認為“可以用物質彌補”,而這正是我們城市工作特別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隱患??陀^地講,留守兒童不是現在才產生的,但在社會大流動的背景下,以及一些體制機制的束縛,現在表現得尤其嚴重。這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城市留守兒童問題也不容小覷。而預防孩子“生長痛”問題,既需要父母窮盡努力,也需要社會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