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北京許多快捷連鎖酒店甚至個別星級酒店均把床品、毛巾等用品的清洗外包給黑洗衣廠,這些黑洗衣廠用強酸堿洗酒店毛巾床單,并且帶血、帶嘔吐物床單混洗,造成很大健康隱患。(4月18日 新京報)
近日有媒體報道,多家快捷連鎖酒店將床品、毛巾等用品的清洗業務外包給第三方進行火堿洗滌。人體所能承受的PH正常值為6.5至7,但用火堿洗滌的毛巾、床單、被套等,其PH值可以達到10左右。
媒體曝光7天、星程等多家快捷酒店將床品、毛巾洗滌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廠家,后者將帶血、帶嘔吐物的床單混在一起用火堿洗滌,導致床品pH值超標事件后,北京豐臺區工商、環保和北京市質監等部門都表示,對酒店床單和違法經營的洗滌廠難以監管。(4月19日《新京報》)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人民網若無:酒店住宿的清潔、衛生一直是困擾消費者的問題,毛巾、浴巾、床單看似清潔干凈,孰不知其背后潛藏多少安全隱患。先前被曝出有些酒店保潔用毛巾擦馬桶后又擦杯子,“腦補”一下畫面,簡直不忍直視。而今,“黑床單”又再次進入群眾的視線,有些酒店將床品、毛巾等用品的清潔外包給黑洗衣廠,這些黑洗衣廠用強酸堿洗酒店毛巾床單,并且跟帶血、帶嘔吐物床單混洗,造成很大健康隱患。
對于快捷酒店屢屢出現“黑床單”等問題,媒體不止一次次的曝光,然而面對嚴重的問題和公眾的焦慮,監管部門卻無動于衷,任由一些企業“妄為”。筆者以為,監管的虛設比缺失更讓人絕望,形同虛設的監管部門,暴露出的是一些部門的“無作為”、責任心的缺失。
一次次“黑毛巾”類的清潔問題不斷被爆出,除了涉事酒店難逃其咎,那些“相關部門”更應該出來表態發聲。面對日益壯大的快捷酒店行業,亟需出臺相關的制度規范,用制度來為消費者的健康護航。
@光明網王丹:明知洗滌黑作坊必用火堿這一“殺手堿”,明知強堿性的布草會給消費者健康帶來隱患,但不少快捷酒店仍然選擇“裝糊涂”,其背后成本控制的邏輯和意圖并不難理解。據知情人士透露,黑作坊洗滌至少能便宜一半。目前,洗滌一套酒店布草,黑作坊普遍報價5元左右,如果按照一家快捷酒店一天需要洗滌布草200套計算,一年“節約”的成本至少在30萬元以上。資本逐利是本性,企業壓縮成本也無可厚非,但“低成本”并不等于“低標準”。對經濟型酒店來說,保證自身所承諾的最基本的安全和衛生服務應是底線。埋頭朝著低成本一路狂奔,而選擇犧牲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這種“如意算盤”實屬本末倒置。
在剛過去不久的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中,酒店安保服務的付之闕如,曖昧不清的“黃色小卡片”生意,雖然和“黑布草”事件所展露的缺口不同,但背后的誘因并無二致。一系列亂象暴露了快捷酒店行業的失范,也折射出行業管理存在的問題。近年來,盡管一些經濟型酒店品牌紛紛擴張,但業績普遍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隨著大量加盟商的涌入,讓這些酒店的管理更加混亂。業內知情人士向媒體表示,國內幾大經濟型酒店品牌的“人房比”已幾乎沒有再壓縮的空間,“低成本”邏輯幾近走進死胡同。如何突破發展困局,是經濟型酒店必須思考的問題。
@安徽日報何珂: “黑床單”被曝光后,兩家涉事洗滌廠很快停工,環保局現場查封廠內的燃煤鍋爐。工商部門表示,對于洗滌廠洗出的布草PH值超標問題,執法無法可循,只能根據布草的用途聯系其他相關部門管理。環保部門說,洗滌廠的開辦需要取得環評資質并進行排污申報,但是“企業很多,人員有限”,無法一一排查。質量監督部門表示,雖然曾發布過《旅店業用紡織品標準》,但質監局并不做監管。
洗滌業監管涉及工商、質監、衛生、環保等多部門,又是一個“九龍治水”的老問題。監管的缺位,首先是行業標準的滯后。其次應明確責任,強化監管力度,避免重現“幾個部門管不了一頭‘豬’”的現象。總而言之,確保酒店衛生安全,當務之急是制訂好行之有效的行業規則和標準,相關職能部門則應做好“裁判員”的角色,盡快補上監管的短板。
@深圳特區報九如: “潔凈毛巾,包包放心”,快捷酒店的標語雖然貼心,然而,目睹了這樣的清洗方式,旅客還能住得安心嗎?為了節約經營成本,就能如此罔顧顧客的健康,視公共衛生安全如兒戲?床單臟了可以洗白,酒店和洗滌廠的良心黑了又該如何洗滌呢?面對行業的失范和公眾的焦慮,有關部門再不能無動于衷,建立洗滌行業強制性標準迫在眉睫。
@楚天都市報馬滌明:類似“睡在洗衣粉上”的新聞,并非第一次出現,但多家知名快捷酒店卷入其中,令人震驚。更沒想到“黑床單”問題,再次遭遇了“幾個部門管不了一頭‘豬’”的難題。酒店的床單等紡織品應該達到什么程度,是有標準的。頒發標準的部門不監管,執行監管的部門又沒有強制職能,那么頒布這種標準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怎樣才讓相關部門不愿推諉、不敢扯皮,這既是難題,更是課題。
解析:現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快捷酒店已經成為人們出差、出游的必然選擇,其方便快捷、價格優惠,為出行提供了不少便利。然而,優惠的價格背后卻也存在著潛在的危機,尤其是住宿的清潔、衛生問題一直被人們所詬病,很多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本無可厚非,但將消費者的健康當作犧牲品,卻有違道德。
雖然“黑床單”并非什么新鮮話題了,但是這樣的問題還在出現,比如說,用非法原料洗滌布草,酒店保潔用浴巾擦了馬桶擦杯子,“睡在洗衣粉上”……這一件件類似新聞,時不時的撥弄著公眾的安全神經,對于此類現象,除了酒店的經營者需要承擔責任以為,相關部門也存在著管理的粗放、監管的失責和懲處的不力等行為。
據了解,關于洗滌業標準,我國僅有一部《洗滌業管理辦法》,而且還不具有強制性,無法對洗滌企業形成約束。而工商、環保、質監等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表現和反應遠不能滿足公眾對加強洗染業監管的期待,并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洗滌黑作坊的野蠻生長和酒店“黑布草”的泛濫。此時,最需要的就是出臺相關的制度規范,用制度來為消費者的健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