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霧霾;環境;天氣
【熱點背景】
從2015年1月7日起,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區東部等中東部大部地區相繼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對大氣環境、人體健康、交通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北京市氣象臺上更是發布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日前發布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顯示,中國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有7個在中國;因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則高達3.8%。(1月15日《第一財經日報》)
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細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二十分之一。主要來源還是人為排放,尤其是機動車尾氣,石化、醫化及噴涂廢氣,火電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煙塵,餐飲油煙,建筑、水泥及道路揚塵等。
【考點分析】
一、霧霾天氣的影響因素
第一,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污染源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霧霾重重”的根本原因。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顆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大城市,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燒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質難以擴散,導致空氣質量顯著下降。
第二,擴散條件不利。近期極端不利的污染擴散條件是造成“霧霾重重”的客觀原因。一是這些地區近地面空氣相對濕度比較大;二是沒有明顯冷空氣活動,風力較小,大氣層比較穩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間的輻射降溫,使得近地面原本濕度比較高的空氣飽和凝結形成霧。
第三,區域污染與本地污染交互疊加是霧霾重重延續時間長的重要原因。PM2.5污染區域性以及相關聯區域污染傳輸,也是形成本次重污染的重要因素。
二、霧霾天氣的影響及危害
出現霾天氣時,微粒直徑越小,對健康危害越大。粒徑2.5微米以下的粉塵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疾病。此外,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傷害極大。此外,霾天氣還會導致近地層紫外線減弱,將直接導致小兒佝僂病高發,并使得空氣中的傳染性病菌的易活性增強。
三、走出霧霾陰影的措施
美麗中國,不妨從健康呼吸開始。無論政府層面,還是普通民眾,對形成霧霾的路徑已經清晰——工業排放、機動車尾氣和工地揚塵是PM2.5的主要來源,對霧霾天氣危害的認知不斷加深。認識往往是行動的發軔,但僅憑一番認識,還不足消弭眼前的擔憂——不從根本上改變“燃煤大國”局面,大氣治理難免是句空話;當汽車產業仍是“支柱產業”時,撇開尾氣排放量談大氣治理,顯然也是緣木求魚。更何況,各地“開山造城”、“填海造地”的熱情有增無減,滿眼都是大工地的現實,意味著揚塵仍將穿過人們的口腔與鼻孔。對此,我們建議:
第一,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關鍵;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是重點,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減排。從大的方面說,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難就難在需要綜合手段,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減排。污染治理是一個多環節密切咬合的鏈條,只要有一個環節掉鏈子,PM2.5減排就會受影響。同時,大氣污染呈現區域性特征,必須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來應對。
第二,加大科技、資金等要素投入,提升汽油和柴油等石化燃料成品油的質量標準。同時,嚴格把控私家車的數量以及駕照的考核標準。
第三,要及時發布預警做好防御措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我們可以發布防御指南,提醒公眾霧霾天氣使空氣質量明顯降低,影響身體健康,居民需適當防護;由于能見度較低,駕駛員應控制速度,確保安全;機場、高速公路、輪渡碼頭應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