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1月10日下午,“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用戶在微信中打開這一鏈接,就能看到自己什么時候加入微信、一年收到和發出多少個微信紅包……正當大家玩得非常歡快時,有一位叫“拉克”的用戶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稱,該鏈接“千萬不要進,(黑客)馬上把支付寶的錢轉出去,已經有人被盜”。(澎湃新聞網1月11日)
1月10日晚上,正當微信朋友圈被微信公開課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之時,突然有消息曝出并迅速擴散,稱應用鏈接會盜取微信號和支付寶號。隨后,各地警方、騰訊、支付寶等陸續進行辟謠。但是,事件造成的影響并沒有消散,大量的人信以為真,騰訊官方證實上百萬用戶解綁微信捆綁的銀行卡或提現。(1月12日《深圳特區報》)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中國青年報章正:網絡時代,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從養生到時政,每天都會接受各類信息。遺憾的是,人們篩選信息的能力并不強。謠言一來,就會變得不堪一擊,平時一副“誰也別騙老子”的架勢也完全沒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隨大溜”的狼狽模樣,這一次“微信盜號謠言”便是一例。從這個角度來看,大眾的自信有些“虛弱”。面對謠言,他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覺得跟著大家走才不至于吃虧。
就本次“盜號謠言”來看,很多評論認為是“蝴蝶效應”“從眾效應”,這樣的解釋當然沒錯。除了謠言本身,更應該關注還沒有建立起來的社會信任體系。比如人們更關心,手機錢包被人盜用了怎么辦,有沒有相應的賠付機制;移動終端時代,手機中的財產法律保護機制是否完善;當下移動互聯網安全防護的級別,到底達到了什么樣的水準。這些問題不僅需要解決,而且要給大眾普及?;ヂ摼W企業有義務鞏固“后方”。當然,社會信任并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群體間的信任,而是要讓社會多一些安全感,別讓大眾消耗在不必要的擔憂之中,其實也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側改革。人們的信任可能滯后于新事物,但是千萬別讓信任遲到太多,如此,謠言來臨時,社會應對起來才更加淡定。
@京華時報邇曉:10日的微信謠言傳播事件之所以被迅速放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和微信的故事”的鏈接訪問量太高,起到了替謠言證實的反作用。我們看到,在微信朋友圈、一些公眾號,散落著大量有違常識的謠言,對于微信平臺而言,自身應建立行之有效的去偽機制,嚴格管理接口,防止管理疏漏為謠言所趁;也應建立起開放的、更有效的自我管制和凈化機制,以更牢靠的自發秩序共同預防謠言傳播。監管層也應構建應有的指揮秩序?;ヂ摼W沒有邊界,但互聯網世界里的行為不可能沒有邊界。在偽信息流一次次制造互猜和恐慌的情況下,構建應有的行為規范,是對互聯網生態最好的保護。無論互聯網監管者、企業還是用戶,都不能置身事外。倘若放任,只能鼓勵蠻荒。微信謠言傳播事件,就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提醒。
@四川文明網唐偉:一個小小的微信公開課PRO版測試,卻成了網絡謠言產生的誘因,這是誰都沒有預料到的結果。在近乎于擁擠式的轉款中,有著嚴格的安全保障和賠償機制的支付寶,此次卻“躺著中槍”,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謠言產生兩小時內,有數百萬用戶開始解綁微信支付關聯的銀行卡,并在微信提現。這種損失不僅表面在大量的款項被轉出,更在于其聲譽受到了嚴格的影響。雖然事后微信團隊通過公眾號發出聲明,對謠言進行更正,并承諾通過法律手段追究造謠者的責任,這樣的事后之補固然值得肯定,但由此產生的原因卻需要引發思考。
很顯然,這是一起失控的“蝴蝶效應”,其實,出現謠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相關網絡平臺,聲稱的“自凈功能”未能發揮作用,更沒有有效監測、控制來自微信朋友圈的謠言,反倒受到其牽連與控制。有人說,透過此事足以說明“朋友圈已失控”,對于此事的處理,顯然也不能僅有“追究法律責任”的口頭之惠。能不能有一個滿意結果,究竟是“自罰三杯”式的處理。要不要由此進行徹底的漏洞補缺,成立專業的打假機構來對謠言或者售假行為進行嚴格的管控,值得考慮。當然,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同樣需要切實解決的問題是,在“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已成為共識的情況下,如何讓其責任落到實處,恐怕還需要更多制度性安排。
@紅網鄧海建:在造謠與辟謠“互動”頻繁的今天,按理說,一則拙劣的盜號謠言,不至于和者云集。但事實上,它在一兩個小時內引發的蝴蝶效應,除了讓數百萬用戶“擠兌”微信支付,順帶著也讓無辜的支付寶“躺槍”。此前,我們說“謠言止于智者”;后來,我們又說“謠言止于公開”——這些價值判斷都不錯,也是止歇謠言的撒手锏,但實現證明,僅僅在謠言后“止謠”,恐怕還遠遠不夠。比如面對此次謠言,從“智”來說,當事鏈接是騰訊官方的“qq.com”,而支付寶早在2014年初就被微信屏蔽了,在微信內根本無法使用支付寶,更談何用微信鏈接導致支付寶被盜?而盲目恐慌帶來解綁與提現中的踩踏效應,結果,這種效應反過來又似乎“佐證”了謠言。智慧也好,公開也罷,似乎僅僅也只是讓謠言的病毒式爆發“稍事休息”。
隨著微博影響力的式微,微信已成為網絡謠言的“主戰場”。這當然不是說微信即原罪,也不能誅心于騰訊與寶寶們的“過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相對封閉的私人朋友圈,傳謠的速度把辟謠的腳步遠遠甩在身后。一言蔽之,社交媒體越封閉、越私人,辟謠和澄清就變得越艱難、越費力,而顯然,眼下的微信尚不具備謠言的自凈機制與功能?!爸{言是最古老的傳媒”,這是難以禁絕的流弊。不過,新年伊始的盜號之謠,讓我們再度領略了“微謠”的殺傷力,治理手機端謠言,恐怕已到了斗智斗勇的時刻。
@北京青年報:相比于一些普通的社會性謠言,“‘我和微信的故事’盜刷支付寶”由于涉及金錢,更讓人心驚肉跳,哪怕謠言有漏洞,經不起推敲,也能蠱惑一大批人,人們選擇寧可信其有,否則錢被轉走,就損失了真金白銀。正因為如此,在這起謠言中,支付寶躺著中槍。當謠言號召“馬上把支付寶的錢轉出去”時,無數支付寶用戶熱烈響應。好在經過多方參與,比如一些公安微博、媒體官微、支付寶官方和微信官方辟謠,謠言漸漸沉寂。其中,一些技術達人也進行了常識普及:如果點擊H5頁面就會被盜號,首先被盜的應該是微信相關理財號,而不是阿里的支付寶。不過在建議支付寶用戶提高辨識能力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究竟誰炮制了謠言?誠然,小小的網絡謠言往往具有不可預估的破壞力,哪怕謠言被及時粉碎,但惡果已形成,所謂覆水難收,比如股市謠言讓股民受損嚴重,該如何彌補股民利益?對于公民來說,不造謠不傳謠當是底線。同時,面對防不勝防的網絡金融性謠言,相關企業和我們的監管部門也應該做好準備。
解析:現如今,微信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以前的朋友圈,滿屏出現的都是正能量,而現在的朋友圈,則儼然成為謠言集中營。這不,一個小小的微信公開課PRO版測試,就成了網絡謠言產生的誘因,也讓支付寶“躺著中槍”,雖然說事后各方面都出來澄清,但是,這也讓我們看到了謠言的殺傷力著實驚人。
在網絡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早已成為一把“雙刃劍”,它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創造了條件,導致人們對很多東西都無法理解和相信,一旦謠言來襲,原本大眾的焦慮就會變成應激反應,進而成為謠言傳播者。而要避免謠言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不僅需要建立社會信任體系,還要構建應有的行為規范,也就是說,面對防不勝防的網絡金融性謠言,相關企業和監管部門也應該更加完善監管機制,提高治理力度,從而推動自媒體健康發展。
朋友圈是朋友分享的平臺,任由謠言紛飛,微信難免成為“危信”,朋友圈也難免成為朋友的圈套。只有把朋友圈納入文明和法治的圈子,這才不會讓謠言污染了朋友圈,朋友之間的信任才會得到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