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22日放寒假那一天,8歲的趙伊湄被自己抽到的一道寒假作業難為哭了。作業題目是:如果沒有移動設備。主要任務內容是:堅持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不打電子游戲,不碰手機和電腦,每天用閱讀、運動和同學互動來代替網游和上網?!皨寢專@道寒假作業我肯定完成不了!”趙伊湄愁眉苦臉地哭訴著。爸爸、媽媽看了,也覺得這題“相當棘手”,對成年人來說也是幾乎不可能的。(1月28日新華網)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人民網李志朋:一個月不打電子游戲,不碰手機和電腦,用閱讀、運動、同學互動來代替??此平】?、合理、perfect,實則也是藏著隱患、短板、bug。沉迷于網絡游戲,貪戀于電腦手機,固然不妥,不僅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是,游戲、網絡、手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幫助孩子放松、減壓,開發孩子智力、潛力,拓寬孩子眼界、思維。所以,凡事都該有個度,在“互聯網+”時代,讓孩子與網絡絕緣,搞“一刀切”,這顯然行不通。
既然放假了,就應該給孩子一份實實在在的自由,縱使作業不能多、管理不能丟、愛護不能缺,但是我們的手不能伸得太長,管得過寬往往帶來的效果是“過猶不及”或者是“物極必反”。至于布置作業、留什么樣的作業,也萬萬不可拍拍屁股就決定,而是要結合實際、科學合理、重視民意,否則,被吐槽、被質疑是必然的。當然了,說到底,這個寒假作業雖然奇葩,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無休止的爭論,更沒必要極端看待。老師留作業,別讓作業只是“看起來很美”,對于我們而言,無論是否成為了家長,都要以身作則、注意引導,幫助孩子們正確處理好學習、游戲、手機、網絡的關系,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荊楚網王彬: “一個月不碰手機電腦”的寒假作業目的是好的,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運動和同學互動,有可能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們發現新天地。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如果一個月時間遠離手機電腦,不僅打亂孩子正常的生活模式,還會剝奪他們在網上的興趣愛好,失去網絡給予的財富,形成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難道挖掘新興趣就要放棄舊興趣?恐怕孩子的新興趣沒培養起來,舊興趣的失去就讓他們遍體鱗傷,這豈不是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而且,就這個作業本身來看,可行性并不強。堅持一個月不上網,成年人大多都做不到,更何況是心智不成熟、自我管控能力較弱的孩子,所以操作的可能性并不高??尚行圆粡姴粌H表現在孩子自身的弱勢上,還表現在操作過程的潛影響上。如果讓孩子堅持遠離網絡,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可能會過于壓制孩子合理的心理需要,無意中抑制他們個性發展,也不利于他們積極健康情緒的產生,甚至是承受過度的挫折感,危害心理健康。培養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讓他們自由成長,并做好適當引導,而不是逆水行舟,過度的干涉限制,那樣往往會使孩子(尤其是一些優秀、聽話的好孩子)的心理世界走向極端。
@紅網杜建鋒:不可否認,現在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比較多。一家機構針對中國2-14歲的兒童進行的關于“孩子平均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有多少”的調查顯示,60.87%的受訪家長表示,孩子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有32.48%受訪兒童,平均每天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在1-3小時,孩子們變成了“宅娃”。在此背景下,老師們想盡辦法,讓孩子們遠離電子產品,把時間用在閱讀、運動和同學互動上面,體現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體現了教育者的創新意識與人文關懷。但是,任何作業的布置都應當基于現實,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互聯網+”時代,要逃離網絡,逃離手機電腦,可能性比較小。比如,同學之間采取要交流互動,總得事先聯系一下吧,沒手機沒電話,依靠老辦法——上門找,這得多費力。相比而言,閱讀和運動的內容比較容易實現,但是,也就僅此而已。
理想的情況是,可以嘗試一天兩天乃至一周不用手機電腦,讓學生自己體驗到閱讀、運動、交友的快樂,逐步擺脫對手機電腦的依賴,而不是一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凹核挥鹗┯谌恕保粋€月完全離開手機電腦,恐怕連老師都做不到,何況小學生。當一個人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實現目標時,只能增加他的挫敗感,而不是快樂體驗。于此而言,遠大目標的實現無不是循序漸進、漸次實現的結果,一步步來,別著急,先從減少手機電腦的使用時間做起,而不是一下子就進入了“沒有移動設備”的時代,那樣的作業既不現實,又不接地氣,何苦呢?
@光明網畢曉哲: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也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煩惱。尤其是一些中小學生沉緬于游戲之中,熱衷中網絡交友等不能自拔,不僅影響正常的學習也影響身心發育。而且,囿于網絡的相對“封閉性”,它可以在網上“解決一切”,也會讓一些孩子產生自閉心理,性格孤僻、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交流,這已經被實踐證實也引起人們重視。
但當地學校老師的“不碰手機作業”又確實脫離了實際,它不僅顯得過度剛性,也是一種視網絡、手機電腦等現代產品為“洪水猛獸”的思維,在這一過于“剛性”的約束之下,不僅影響孩子們多姿多彩的寒假生活,也會造成孩子們認識事物上的偏差。對孩子們過度使用手機、電腦,最好的方式仍然是“疏導”,因為時代已經變了,在早已不是“吃糠咽菜的年代”,讓孩子們“吃糠咽菜”體驗生活,是無法找到心理上的認同感的。在已經“遍地互聯網”的時代,讓學生遠離它、“禁止它”,適當其反,這樣的“違背常識”的奇葩寒假作業注定失敗。
@華西都市報朱昌?。赫麄€寒假不碰手機和電腦,或許看起來略顯得苛刻與不切實際。但在“低頭族”大有低齡化趨勢的今天,學校層面關注到這一現象,還是值得肯定。不過,最正確的做法還是要讓孩子客觀看到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弊端,而非提倡一味拒絕和排斥。
解析: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手機、電腦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甚至許多小學生也成為“低頭族”,在這樣的背景下,別說是一個月不碰手機和電腦,就算是一天,估計也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不過,作為老師,讓孩子正確處理學習與手機等電子設備的關系,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飽含著老師們的良苦用心。不得不說,手機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偷走了我們的時間,也影響了現實社交,尤其是小學、初高中學生,自控能力本來就差,再加上沉迷于手機、網絡游戲,不僅影響學習,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身體健康。
但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不僅不能緩解孩子網癮,反而會讓控制能力較差的孩子陷入現實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雙重困境,可能做出偏激甚至違法犯罪的事情。這豈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其實,不管是閱讀、運動、同學互動,還是網游上網,只要安排合理、適量,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說到底,手機也好,電腦也罷,我們需要的不是禁用移動設備,而是要幫助孩子們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使用習慣,這樣才是對孩子心理和身體健康的最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