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已成我國面臨的最大公害之一。產自“魚米之鄉”湖南的大米頻頻被檢出鎘超標,“鎘米”危機之下,我國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再次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
來自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消息顯示,為了清除“鎘米”背后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我國正建立涵蓋81個化學指標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按網格進行土壤采樣,這項工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繪制土壤重金屬“人類污染圖”。
按環境要素分類,環境污染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三大類。土壤是萬物生長的基礎,土壤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所需的水分、養料。土壤被重金屬污染后,有害物質在土壤中逐漸積累,并通過糧食作物、瓜果蔬菜被人體吸收。鎘、汞、鉛等重金屬污染物進入人體后,將在肝、腎等器官積累,損害人體臟器,并可能導致癌癥等疾病。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國土資源部牽頭繪制的“污染圖”,在幫助監管部門搞清楚污染源的同時,也將成為我國重金屬污染信息數據公開化、透明化的重要基礎。
需要明確的是,治理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是項長期、艱巨的工作,但也并非積重難返,無從著手。如果通過有效的科技、農藝手段對被污染土壤進行“調理”,大多數超標土壤是可以被有效修復的,完全不可逆的污染耕地占比將很少。因此,我國土壤污染的現實雖然嚴峻,但還處于“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可控范疇。
治理土壤污染,除了要投入人力、資金、時間以外,土壤重金屬污染信息的準確以及公開透明也是治污的必要條件。一方面,信息公開有利于各級政府和當地群眾,對污染企業進行有效監督,也有利于職能部門依法遏制處罰。工業污染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重要成因,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首先來自于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湖南是全國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其有色金屬采選開發已有數百年,此次“鎘米”危機,是湖南工業歷史污染欠賬的直接反映。然而,許多排污企業在環保部門和受害群眾面前,慣于“耍賴”,拒絕關停污染源和承擔污染后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相關污染數據不透明、污染物質不明確,以及由此產生的監督和懲處乏力,讓肇事者有了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信息公開透明有利于建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測預警體系,讓農業生產者掌握污染程度和范圍,及時、主動地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遏制土壤污染,并成為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墻。
土壤重金屬污染數據確實比較“敏感”,但是一味回避、無原則地“保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相關信息的公開透明,監督懲處手段的堅強有力,才是有效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