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教育公平問題是民眾關注的熱點,也是最能讓民眾有“獲得感”的領域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經過努力,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超過4%”。在談到今年教育領域的部署時,李克強總理再一次強調了教育公平,并且把“公平發展”放到了“質量提升”的前面,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到中央對教育,尤其是對教育公平的重視。
有媒體盤點了2015年全國31份省級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教育均衡問題困擾各級政府”,還發現“經濟發達地區談及教育改革較多,而經濟落后地區談的多是教育發展層面的問題和工作”??梢?,教育公平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表現,實現教育公平對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意義。對于城市里的學生和家長來說,上學不是問題,問題是去哪兒上學。而對于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的學生和家長來說,留住新來的教師,可能都是一個問題。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習近平
現在家長都關心孩子教育,要注意教育資源均衡化。
——習近平
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習近平
教育公平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可以使人們通過自身努力,提升參與平等競爭的能力,這有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
——李克強
讓東部教育資源相對豐富地方支援中西部,使教育事業在發展中更加公平;要守住底線,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李克強
[教育公平的內涵]
教育公平的觀念源遠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在我國,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到了“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古希臘的大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馬克思和恩格斯也積極倡導教育公平,由此可見,人類發展歷史中就一直在追求教育公平這一理想信念。
教育公平的內涵具體可以分為三方面:首先要求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其次要求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最后要求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故當代瑞典教育家托爾斯頓胡森指出教育公平的內涵主要體現在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三方面。
綜上所述,教育公平即是指處于同一社會的個體,在入學機會、教育過程及受教育的結果上都應該是平等的,任何受到區別對待或條件不均等都被視為教育機會的不均等。
[問題表現]
第一,受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一是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導致受教育機會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耙钥h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投資與負擔模式導致城鄉所占有的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農村在財政政策、辦學質量、教師薪酬、師資力量、師生比方面都遠遠低于城市的水平。這些種種導致了受教育機會的城鄉不公平,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絕大多數孩子沒有享受過學前教育;在升學率方面,農村學生人數與質量都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學生,農村的文盲率遠遠高于城市。
二是在高考錄取方面,許多學校在設置招生比例時,都會偏向于拔高在本省市的招生比例,導致高考成績相同的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在填報志愿時的競爭力不等的情況。
第二,教育過程中的不公平。
一是突出體現在班級分配過程中的不公平。如,大多數學校都會設置“實驗班”、“重點班”等所謂尖子生所在的班級,給這樣的班級配置最優秀的教師,最充足的教育資源。另外,在分配學位時,大多數學校會優先考慮有家庭背景的學生,而僅留下極少數的學位搖號決定,這樣,表面上看起來就算是沒有任何背景的窮苦孩子也同樣有機會進入好的學校讀書,實際上,孩子進入好學校的機會已經被大大地剝奪了。
二是不同的學校所占有的教育資源差異很大。重點學校往往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好的師資力量,這也間接導致了教育過程的不公平。
第三,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一是所謂的“名校效應”所導致的教育結果不公平。在競業過程中,國家教育部直屬高校,“211”工程、“985”工程等高校畢業的學生更能受到社會的青睞。
二是不同專業導致的教育結果不公平。文、理、工科在社會上的需求是不同的,理工科學生的就業前景比文科學生的更好。
三是男女性別差異導致的教育結果不公平。雖然現在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由于男女生生理機制的不同,很多用人單位百般挑剔,女性往往會因為生育問題、生理原因以及體力等方面的差別而被用人單位拒絕聘用。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公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
一個國家的文明主要體現在政治文明,教育是提高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只有所有人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機會,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提高整個國家的政治文明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制約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世界競爭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二,教育公平可以帶來巨額的財政收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教育公平的實現,可以減少政府在貧困補助、失業救濟、家庭補助方面的財政支出,改變政府財政支出的結構,打破貧困-輟學-文盲-貧困這一惡性循環,減少政府在脫盲問題和貧困問題方面的投入,從根本上改變貧困者的生活狀態。教育公平的實現,可以讓所有的社會公民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提升全民整體文化素質的同時,減少失業人員,減少了政府的補助支出,同時,良好的教育也使社會公民都有機會成為有用的人才,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
第三,教育公平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手段。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是社會最基本的公平底線之一,教育可以體現社會公民的基本權利,可以促進社會的穩定進步、經濟建設的繁榮發展,可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改善人們的受教育狀況和生活質量,可以穩定社會秩序、優化社會環境,還可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進一步增進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實現,一方面為人們營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改變生活狀態和生存環境,有效緩解社會不公平現象。
第四,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徑。
教育的普及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影響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制約著社會成員的未來發展,只有堅持教育公平,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能力得到發揮,保障每一個受教育對象都能全面發展,才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另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多樣化的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貢獻,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途徑,教育公平的實現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強大的支撐力量,沒有教育公平,就沒有人才的培養,沒有人的和諧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只能成為空談。
[建議措施]
要實現教育公平總結如下措施:
第一,從國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來看,要統籌建立和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兼顧教育合法權益的平等維護、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權益。
第二,在具體政策方面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與完善,這主要包括改革與完善高考招生制度、重點中學制度,統籌教育評估體系的科學性、兼顧教育過程的均衡發展,統籌推進發展終身教育的理念兼顧教育結果的充實互補,改變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等來建立公平的教育政策與運行體制。
第三,加大教育的財政投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這首先要完善教育公共財政的投入機制,擴大教育公平的經濟基礎,同時要認識到教育公平不是簡簡單單的機會公平,而更是一種質量公平。
第四,關注弱勢群體利益,我們要積極扶持一批農民工子女學校,建立激勵機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模式,同時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最后,從制度和法制建設的高度治理教育腐敗。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溫度計
2.用教育公平撬動社會的未來
[開頭示例]
在中國,教育公平問題從來只是社會公平的溫度計,社會公平的欠缺程度越大,教育公平的呼聲就越高。近幾十年中,表征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居高不下,“富二代”、“窮二代”等反映社會不平等代際傳遞現實的概念層出不窮,催生了公眾強烈的公平焦慮。教育公平的呼聲隨之一浪高過一浪,成為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
[結尾示例]
不患寡而患不均。教育公平涉及起點公平、機會均等。沒有全體民眾的整體板塊式向上發展,而只有部分人的珠峰式拔尖,就會遇到發展中國家向上攀爬的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拉美化陷阱”,這一幕在拉美國家曾經多次上演,一度接近發達國家的墨西哥、阿根廷,因為沒能處理好社會公平問題,甚至倒退到不發達行列。所以,農村教育公平,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還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