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指出,要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201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明確提出建立倒查機制,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根據《通知》,一旦出現四類情節,有關領導和責任人將會被依法追責: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任期內環境質量明顯惡化;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利用職權干預、阻礙環境監管執法。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的要記錄在案,實行終身追責,不得轉任重要職務或提拔使用,已經調離的也要問責。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習近平
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習近平
對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問責,瀆職失職的要依法追究,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
——李克強
[存在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滯后經濟社會發展]
首先,資源約束趨緊。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人均占有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8%;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2014年已經達到59.5%、31%;特別是發展方式依然比較粗放,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約束,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其次,環境污染嚴重。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環境容量,大氣、水、土壤污染問題比較突出,霧霾天氣頻發,2014年74個重點城市中只有8個空氣質量達標。
再次,生態系統退化。森林總量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嚴峻,全國生態整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梢哉f,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緊的約束、最矮的短板,是一個躲不開、繞不過、退不得的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原因分析]
一方面,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一些重要生態區域功能退化,部分城市空氣污染嚴重,環境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環境監管基礎能力依然薄弱。
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對環境問題認識不足。經濟欠發達省區,為了加快實現兩大歷史任務,依然是各級黨政所面臨的首要課題,這種重發展輕環保,單純地“以GDP論英雄”等為了發展犧牲環境的觀念和意識仍然存在。
[生態追責的意義]
首先,將促使領導干部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樹立生態保護意識??茖W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通過設定并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切實加強源頭管控、過程控制和績效考核。
其次,能切實增強領導干部的環保責任意識。徹底打消部分領導官員的僥幸心理。當前一些領導干部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任期滿了或者調離了就不必為環境惡化埋單,從而在位時大肆開發、不管不顧。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問責制,特別是建立終身追究制,將有力提高領導干部的環境意識并轉化為行動。
第三,能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重點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切實糾正一些領導干部的錯誤政績觀,絕不以環境的毀壞換得GDP的快速增長,而是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四,建立終身責任制是為了約束領導干部。但其終極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所以必須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實行最嚴格的資源開發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通過繃緊制度紅線,保障環境質量底線,從源頭保護環境。對于在任期內失職,違規毀壞環境的領導干部,要終身追究絕不姑息,依法依規加大懲治力度;對于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模范干部,也要注意表揚和宣傳。生態怎么樣、環境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整個推進過程暴露在陽光下,要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
[建議措施]
建議:
一是要強化落實。應盡快健全相關審核機制和程序,比如官員離任時的自然資源審核和破壞環境終身問責具體實施辦法等,避免官員鉆制度空子,以上級批準、集體決策等名義逃避責任。要嚴格制度執行,對依然我行我素者嚴肅問責,形成震懾。同時,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完善制度規定,提高可操作性。
二是完善信息公開、公眾監督制度。除了對干部的“終身追責”還應配套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動態考評機制,將相關制度融合到干部的日??己酥腥?。同時,要實時公開相關考核結果、暢通公眾監督渠道,使得對干部行為的監管不留死角。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終身追責”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休止符
2.破壞生態要終身追責更要當即追責
3.用“終身追責”護航美麗中國
4.完善生態終身追責制度 還公眾一片碧水藍天
[開頭示例]
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樸素的常識寫入國家的法規,意味著一個粗放發展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一個綠色發展時代的開啟。在中國夢里,“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是不可或缺的背景,為此必須特別強調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這條路徑的關鍵,既在于人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識,用實際行動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更在于建立紅線管控制度,健全政績考核方式,完善官員責任追究。
2.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人民群眾對干凈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生態的需求更為迫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60多次談生態文明,強調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僅僅當作經濟問題,“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3.近幾年,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出臺了不少規定,但依然有部分地方官員未將生態發展放在心上。在他們看來,生態文明建設屬于“隱性政績”,不明顯而且“見效慢”。一旦“顯性政績”到手,其他就不再管了,生態隱患就傳給了下一任。正如擊鼓傳花,“攤上誰誰倒霉”。實行破壞環境終身追責制,就是要堵住這種不負責任官員們的脫身之路,讓他們為片面追求個人政績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分析示例]
1.從本質上說,建設生態文明是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必定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調整。生態文明所強調的協調發展,為我們實現后發優勢提供了有利契機。各級領導干部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將生態文明的成效作為衡量現代化質量的重要指標、判斷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生態資本轉變為發展資本、以綠色產業發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我們完全可以把綠色發展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
2.“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地方主政者的基本責任。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發展就談不上造福地方百姓,因此為了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某些地方官員無所不用其極。大肆在資源上做文章,不惜犧牲生態環境。經濟是發展了,政績也亮眼了,職位也晉升了,但生態惡化卻愈發嚴重。而繼任者依樣畫葫蘆,也把地方生態資源當成自己政績的墊腳石。為糾偏極個別官員的畸形政績觀,中央下發《意見》推進生態責任終身追究制,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3.當前,我國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與一些地方違背科學發展規律、官員政績觀扭曲直接相關;與部分監管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與違法者相互勾結難脫干系。一些地方主政官員為追求短期利益和表面政績,不惜上馬污染項目,制造“帶毒的GDP”;一些地方環境執法軟弱,或以罰代管,一罰了事;部分官員默許縱容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甚至為污染企業充當保護傘等等。
[結尾示例]
1.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全黨、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深入持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完成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2.當前,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要在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之間找到平衡,不僅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也需要一個轉型的過程,以及轉型之后如何堅守的過程。當務之急,是各個地方出臺相關的細則,讓“生態終身追責”能夠被現實推行。
3.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憑“終身追責”,恐怕還不能讓破壞環境現象斷絕。然而,卻并不是說就無所作為了。這需要一方面要盡快剔除不利于環境保護的因素,比如對官員的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必須讓懲罰措施一一落實,不要似是而非,讓懲罰真正成為“利器”,多管齊下,才能使老百姓擁有綠水青山。
【參考范文】
高舉“生態終身問責”的利劍 建設青山綠水的生態文明
恩格斯曾說,“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彪S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自然界的索取也越來越多,環境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讓生態系統“苦不堪言”,也讓我們“負債累累”。生態文明建設也日益成為21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梢哉f,環境問題解決得好壞關系到中國的國家安全、國際形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福祉,以及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習近平曾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來詮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
“法律是紅線、法治是底線。任何人、任何組織不能觸碰、不得突破?!?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進一步完善環境法制,堵住環境保護空白領域,筑牢保護生態環境的制度防護墻。對官員任期內的生態嚴重污染進行問責,尤其是終身追責,更是打出了一記重拳,給官員的施政方針提前打“預防針”,警告官員切莫因小失大,即使退休了離任了,也要將自己的“欠債”還清,給造成破壞的生態環境一個交代??梢哉f,《意見》的實施,從頂層設計上劍指跑偏的政績觀“病根”,立起了規矩,拉起了紅線,對決策者尤其是“一把手”形成震懾。
污染觸目驚心,追問言猶在耳。不得不說,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獲得更快更多的直接政績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韙污染環境。大的有“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告犯污染環境罪,被處罰金500萬元;小的有,“湖南炎陵兩企業排污致周邊收費員戴防毒面具上班”事件,當地已依法對兩企業停產整治,對相關責任人員嚴肅問責。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地方“一把手”真正因污染被問責,被摘掉“烏紗帽”。
要高舉“生態終身問責”的利劍,讓制度真正發威。對打著“上級批準”、“集體決策”的幌子,弄虛作假,逃避追責的現象,要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防止亂作為的孬官、不作為的懶官“金蟬脫殼”。事實上,在維護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上,既要靠嚴厲的懲罰措施和“終身問責”的尚方寶劍,更應盡快調整工業產業結構,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預防機制體系,不要等到綠水青山被污染殆盡,無法恢復的時候才幡然悔悟,后悔莫及。
習近平總書記也說,“要真正認識到生態問題無邊界,認識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生態建設要成為自覺行動?!?無論是政府、企業或個人,都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建設者。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政府既要著眼于宏觀的保護,又要從微觀入手,發動群眾、教育群眾,使環境保護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將生態文明、環保理念植根每個人心中,持之以恒,全民動員保護環境,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