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3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公立醫院服務量收縮到70%,民營醫院的服務量要達到25%左右,這意味著民營醫院有將近兩倍的增長空間。
時下,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結構老齡化、中等消費群體崛起、醫保保障水平提高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但公立醫院壟斷市場、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卻制約了我國醫療服務的供給能力。供需缺口在醫療服務市場中表現得頗為明顯,推動社會資本辦醫也尤為迫切。
【標準表述】
[問題分析]
一是人才短缺。這是民營醫院發展的最大“短板”。如今,很多民營醫院靠“兩頭”人才——剛退休的老專家和新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年富力強的中間力量。由于在科研立項、職稱晉升、戶籍政策等方面存在劣勢,民營醫院即便開出數倍于公立醫院的年薪,也不易吸引其業務骨干。醫院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民營醫院要想建立贏得患者信任的人才隊伍,靠從大醫院挖人成本太高。
二是政策壁壘。在土地、貸款、稅收等方面,民營醫院處于劣勢。民營醫院的土地都是按商業用地購買的,成本很高。其土地、房產不能抵押貸款,導致融資成本遠高于公立醫院。此外,營利性醫院所得稅高達25%,并且難以納入醫保定點。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有如下措施:
第一,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正密集出臺。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墩ぷ鲌蟾妗访鞔_“創新社會辦醫機制”。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有序放寬社會力量辦醫準入,在醫保定點、職稱評定、等級評審等方面給予同等待遇。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減少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第二,將公立醫院部分醫療資源挪出“體制內”,去滿足社會上多元化的醫療需求。
一些群眾歡迎的高水平醫生可以在保留原有編制、學術地位和職稱的條件下,同時在公立和民營醫療機構自由執業,形成一個醫生人力資源市場。
第三,醫療改革讓社會資本辦醫健康發展,增加醫療資源供給總量。
當前,政府部門應做好“加減法”。一是做“減法”,在市場準入、人才流動、醫保定點、稅收減免等方面進一步“松綁”,簡政放權,為民營醫院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二是做“加法”,加強對民營醫院的日常監管,從重懲罰醫療欺詐行為,最大限度公開醫療信息,消除信息不對稱,保障公眾知情權,讓失信者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