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加入了“綠色化”,“四化”變“五化”。
【標準表述】
[意義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宜居、安全,要求天藍、水清、地綠,要求食品安全,要求生態安全?,F代工業化手段可以建設地下城市,也可以在極小的自然空間建設立體城市;城市化水平可以很高,物質財富積累可以很多,信息匯集傳播可以很快,吃的東西可以熱值很足。但這顯然不是小康社會的全部,甚至不是小康社會所追求的。
原因很簡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陽光,需要雨露,需要綠色,需要其它物種的陪伴,吃的東西不僅僅要有營養,還要安全、口感好。污水可以凈化為飲用水,空氣凈化器可以去除室內的PM2.5,但我們需要的是天然潔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和養眼的綠色。這些不僅于人類,于其它物種也是不可或缺的。
顯然,綠色化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與現實意義。不僅如此,綠色化對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引領和檢測價值。
[問題分析]
實現綠色化是一個過程,面臨一系列挑戰,有些是主觀意識的,有些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則是體制機制方面的。
主觀意識上的挑戰,主要是認識問題?!皩幰鹕姐y山,不要綠水青山”“有水快流,竭澤而漁”“唯GDP論英雄”,在這樣的認識下,顯然不可能將綠色化納入議事日程,成為自覺行動,甚至將綠色化當成包袱,當成障礙。只有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勝過金山銀山,我們才可能將綠色化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融入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客觀存在的挑戰,涉及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情況。資源節約,提升效率,需要技術創新,需要人力資本。在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階段,容易出現資源耗損多、污染排放高、服務業發育水平低的現象。而且,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水資源緊缺,耕地資源有限,生態環境整體較為脆弱。這樣的客觀狀況,使得綠色化的進程必然艱巨而漫長。
從體制機制上看,我國已經有比較成體系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法規、標準,有較好的基礎。而且,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綠色化納入“五化”協同的總體方案,有較為有利的體制機制環境。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實現綠色化,最大的挑戰在于條塊分割,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需要在嚴格執法和狠抓落實上下更大的功夫。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
第一,產業要綠色化。
目前,東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在進行較大調整,環境標準更為嚴格,許多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在“梯度轉移”的口號下,搬到中西部地區。這樣必然造成污染轉移。中西部地區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不能簡單接受東部的產業轉移,而應該是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整體轉移,是轉型升級的產業轉移。只有這樣,才能將綠色化融入工業化、城鎮化。
第二,綠色化必須要尊重和順應自然。
工業化、城鎮化要與環境容量相適應,農業現代化也需要與自然相和諧。過量抽取地下水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會使得農業生態系統難以維系,并非綠色農業。
第三,綠色化需要消費的綠色轉型。
如果社會選擇高碳消費、奢華浪費,就不可能綠色。我們需要認識到綠色生活是高品質的、健康的。當然,考核機制也需要納入綠色化指標,使政府、企業認知并執行綠色標準,將綠色化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