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5年5月發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2.73億農民工里,50歲以上的占到17%,總數超過4600萬,而40歲以上的將近1.2億。按照我國的現行規定,企業男性職工年滿60周歲、女性職工年滿55周歲就可退休,身體出現疾患、喪失勞動能力的還可提前退休。退休后,可以從社?;痤I取養老金,安享晚年。但是,目前有一批農民工,盡管已屆高齡,仍須通過打工來為自己掙錢養老,沒有退休這種方法。
【標準表述】
高齡農民工的問題,本質上反映的是城鄉的差距、勞資的矛盾。當前,城鎮化率已達54.77%,可農民工及其家屬仍難享受均等服務。城鄉發展一體化任重道遠,讓農民工分享紅利、收獲實惠,像城里人一樣把根扎下來,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
然而,養老困局形成根源可分為兩種:
1.歷史的因素。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農民工權益的保障,農民工已被納入了社保系統,但是,改革的紅利更多是由年青一代農民工所享受,對于那些已經到了需要使用養老金年齡的老年農民工來說,由于年輕時養老保險制度尚未建立,沒有養老金賬戶,或者即使在后期參與了社保,也由于繳費年限過少而不足以領取養老金。
2.現實的困境。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農民工,不僅“議價”能力有限,還面臨異地轉移的困難。折騰一圈下來,拿到手的可能還沒繳的多,更解決不了眼下缺錢的心慌。于是,不少人被迫選擇中斷社保,甚至棄保。本來多繳多得的制度設計,就這樣成了“能少繳就少繳”的無奈選擇。
【具體措施】
1.要適當調整社保繳費的費率,降低異地對接的門檻,共同增進企業與農民工繳費養老的信心。
2.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對應繳不繳的違法行為嚴肅查處,保證農民享受到應有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