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適齡勞動力涌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更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于分流農村人口,加速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都有巨大作用。但現階段,農民工的大量涌入也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
【標準表述】
1.大量青壯年流向城市工作,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產生了分布不合理現象。導致耕地荒廢,宅基地空置,土地資源嚴重浪費,形成了村莊空間在形態上的一種空心化。
2.因大量人員涌入城市,原本豐富的農村傳統文化漸漸失去傳承,而返鄉后的人員又帶來許多外來文化,對農村傳統文化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3.父母進城務工,教育義務基本由祖父一輩行使,甚至沒有教育,導致子女性人格心理產生變化,產生厭學、過早進入社會沾染惡習和陋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現象。
4.老年人要從事大量的農業生產工作,不但身體會產生影響,精神生活也會明顯匱乏。
5.大量人員涌入城市,給城市公共資源帶來的巨大壓力。
6.基礎設施的差距、地區產業的貧乏、人才外流各種問題集中導致了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
【具體措施】
1.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推進社會保障發展,給農民工提供與城鎮居民平等的醫療、教育、保險、住房等公共服務。
2.加強農業投入,發展旅游農業等多種經營模式,增加農業效益,同時農業補貼政策要不斷完善。
3.培養新型農民,推進組織發展。
4.提高治理水平,提高留守老人、婦女以及兒童參與農村管理的意識,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
5.加大對農村地區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加快農村經濟建設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投資,鼓勵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回農村就業與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