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據報道,滬昆高鐵規劃制定時,湖南省邵陽市爭取在市區設站,但在和相鄰的婁底市的競爭中處在了下風,于是出現了十萬邵陽群眾高喊“爭不到高鐵,書記、市長下課”的場景,不少政府官員為此“舍身拼命”。
高鐵的開通,不僅意味著人們出行方式的變革,更被沿線地區看作發展命運的轉變。正因為如此,圍繞高鐵走線、設站而展開的“爭路運動”不時發生。
【標準表述】
高鐵站的設立,加速產業轉移、加快資源開發、方便公眾出行等。同時,高鐵的開通也會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改變區域落后面貌變得更加可期,站點所設地的民眾也就成為了第一位受益者。
高鐵爭奪戰火熱,表面上是民眾對高鐵的渴望,實際上則是對公共配給的渴望。在全國大部分省市,省會城市經濟往往是“一枝獨秀”,公共資源亦像是被磁鐵吸附,城市發展得愈好,資源愈聚集。在此環境下,對市縣一級小城市的民眾而言,高鐵的開通,很大程度上確實意味著另一番命運的開始。
當地民眾熱情支持政府申請高鐵項目,說明一些地方社會公眾已經日益關注到交通以及交通設施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當地公眾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競爭和憂患意識有所覺醒的體現。
然而,“逼宮”式要求爭高鐵項目,也會引發顯著的負面效果。所謂的“爭”,往往帶有不正常的手段。
【具體措施】
1.高鐵的走線設站,必須有科學的分析與選擇。
2.以公平公正的決策,化解高鐵之爭的矛盾。自然,這些歸結于一點上,即我國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依法修路體制”,用制度來擠壓人為因素、權力競租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