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5月21日,中宣部在“中國鄉賢文化之鄉”——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召開現場會,向全國推介鄉賢文化建設經驗。
當前,中國城鎮化迅速發展,外出務工潮波瀾壯闊,許多鄉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中國農村正呈現空殼化。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城市人口已超過農村人口,農村正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發展與治理,千余年的文脈接續、傳統鄉村文化的重構成為重中之重。
【綜合分析】
鄉賢,多是飽學之士、賢達之人。重構傳統鄉村文化,需要一批有奉獻精神的鄉賢。從鄉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學,或經商,而回鄉的鄉賢,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新農村建設和治理。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具體措施】
首先是文化土壤。要通過文化建設保持村莊的價值生產能力,讓農村生活具有價值意義。要警惕一些刺激消費政策的不良影響,警惕城市消費主義對農村文化的侵蝕。村莊具有生產能力價值后,農民自然會面向村莊,而不是選擇逃離。這樣就可以吸引一部分精英農民返鄉作貢獻。
其次,要保護培育鄉賢的經濟土壤。在政策上要采取扶持而不是抑制農村精英群體,比如,要警惕工商企業進入農業生產環節對農村自發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專業戶的擠壓。這些群體作為留在農村的精英,在村莊的日常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果政策不保護,他們很容易被擠垮、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