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據報道,在2015年1月17日結束的全國民航空防安全會議上,近幾年頻繁出現的擾亂民航正常運行秩序的行為成為關注重點。根據部署,今年民航公安機關將進一步堅持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嚴厲依法查處飛機上吸煙、打架、滋事等非法干擾行為和因航班延誤等矛盾問題引發的違規行為。
【綜合分析】
執法不嚴,懲罰過輕。根據刑法等法律法規,擾亂正常飛行秩序,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然而,由于“擾亂正常飛行秩序,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表述比較模糊,乘客此類行為并未造成安全事故,導致在實踐中往往從輕處罰,很難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信息不對稱造成隔閡。根據統計,我國20個航站樓的正點率不到50%,足見國內航班延誤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面對如此龐大的延誤數據,旅客永遠只能是弱勢群體。航班誤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乘客對航班誤點最主要的原因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正是航班延誤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乘客對航空公司產生了不必要的誤解。而當乘客向航空公司相關接待人員詢問航班誤點的問題時,相關接待人員敷衍了事的“不清楚、不確定”,激怒了出行受阻的乘客。
【具體措施】
構建“平安航空”,在完善航空安全立法的過程中,加強對旅客行為的管理,加大對飛機上吸煙、打架、滋事等非法行為和因航班延誤等矛盾問題引發違規行為處罰。同時,必須對航空公司信息公開不及時、敷衍乘客、進而引發乘客不滿的情況進行嚴厲的處罰,進而從根本上防止、杜絕此類危及航空安全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