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八年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無數場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留下了侵華日軍罄竹難書的罪證。還原真實全面的抗戰,銘記這段歷史,需要那些保留了記憶的抗戰遺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抗日神劇”盛行的當下,不少抗戰遺址的保護狀況不容樂觀,甚至面臨消失的困境。
【綜合分析】
對于抗戰遺址遺跡保護的科學化程度不夠。主要是因為技術供給不足,針對抗戰遺址遺跡保護的科學決策,從文物保護的角度多,從現代科學如地理學、景觀學、管理學等的角度少。同時,科學統籌不足,系統考察和規劃設計抗戰遺址遺跡保護,確保遺址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對保護本身具有重要作用,但這方面也存在不到位之處。
抗戰的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切,凝聚并升華為崇高磅礴的抗戰精神,而一處又一處抗戰遺址,則是這一種崇高磅礴的抗戰精神的承載者與見證者。因此,保護這些抗戰遺址,就是保存了抗戰精神的載體,就是保存了那一段光輝的歷史。
【具體措施】
首先,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抗戰遺址,必須認真摸清抗戰遺址的“底數”。要對現存的抗戰遺址進行調查、認定、登記,掌握抗戰遺址的分布和保護利用狀況,并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方式建立抗戰遺址名錄庫,從而為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抗戰遺址提供真實可信的決策依據。
其次,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抗戰遺址,必須著力構建抗戰遺址長效保護機制。由于抗戰遺址數量多、分布廣,分屬不同部門管理,保護利用狀況差別較大,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抗戰遺址長效保護機制。著力形成以文物保護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主體的法律保護體系;著力形成以各級黨委和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抗戰遺址保護格局,不斷建立健全抗戰遺址長效保護機制。
再次,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抗戰遺址,必須深入挖掘抗戰遺址的歷史內涵和現實意義。通過這些抗戰遺址,不僅可以真實地再現抗戰遺址背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而且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曾經的浴血奮斗,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留下的偉大精神,真正做到既可以見物、見人、見事,更可以見思想、見精神。
最后,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抗戰遺址,必須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