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網校授課:>>>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背景鏈接】
在1992年廣東省的珠江頻道播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購物節目,1996年大陸第一個專業的購物頻道北京BTV開播,電視購物在中國已經有22年的歷史了。
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12)》顯示,2012年中國媒體購物交易規模已達到13205億元,同比增長64.7%,其中電視購物400億元左右,已占到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
但與此同時,由于虛假宣傳引發的消費投訴,也從來居高不下。對此,廣電總局的監管力度一再加大,從將藥品、醫療器械、豐胸、減肥、增高產品貼上“黑五類”草標直接予以封殺,到出臺《關于加強電視購物短片廣告和居家購物節目管理的通知》。
直至2013年12月聯合七部門發布《關于開展電視購物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并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衛視頻道播出電視購物短片廣告管理工作的通知》,對衛視頻道播出電視購物短片廣告的時間和次數做出具體規定。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當前的電視購物存在四大明顯“頑疾”:
一是效果被夸大而質量不過關。女性減肥、豐胸、美白產品是電視購物中的熱銷系列。電視廣告相較于紙媒廣告、電商廣告都更具直觀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經常會看到電視購物中請來的模特在使用產品前后“反差巨大”。一些電視購物中常常配有強調效果的具體數字,往往能很快打動消費者,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被說得很神奇的產品其實質量不過關,不但達不到承諾效果,還出現身體不適、臉部過敏等不良反應。
二是價格不透明。經??梢钥吹降氖?,原價幾千塊的一條金項鏈或智能手機在“跳樓降價”后變成了幾百元,價格的不透明以及降價的肆意讓一些消費者遭遇了“電腦變板磚”“手機變玩具”的尷尬。如被媒體曝光過的某香煙過濾嘴,該產品聲稱采用名貴中藥,實際上就是茶葉末。這樣的產品也許上門推銷你永遠不會去買,但經過電視熒屏的“粉飾”,20元成本的產品賣出了上千元的價格,且銷量很好。
三是消費風險大。不少產品打出了“七天包換”“不滿意不付錢”的退貨承諾。但之后一旦商品出現了問題,消費者往往很難找到有效途徑向商家索賠或要求退貨,這也使電視購物風險增大。
四是售后投訴機制不健全。“用完發現不好,希望退款,客服就開始推脫;打電話投訴也無法及時得到解決,最后只好啞巴吃黃連。”作為消費者,很多人對售后投訴幾乎不抱希望。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時,廠家經常設置各種各樣的退換障礙或不理不睬,甚至無法聯系。接受消費者投訴的消協因為無執法權又地位尷尬,僅僅靠行業自律、靠消費者自己擦亮雙眼,根本無法根治電視購物亂象。
措施:
一是禁止電視叫賣關鍵還在于強化落實。新出臺的《電視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涉及面廣,比如要求企業建立產品質量管理、退換貨體系,商品介紹人應用普通話和主持人持上崗證等,而禁用“叫賣式”推銷則是細節化的生動體現。有了行業標準和行為指南,關鍵還在于強化落實。一方面應完善和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等機構,履行好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電視購物的行政監督和管理,盡快將其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二是鏟除電視購物毒瘤,必先斬斷利益鏈。七部門聯手整治電視購物廣告,要求電視媒體在發布電視購物廣告前,依法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實廣告內容。此舉有利于從源頭上明晰責任,減少虛假購物廣告的出現。但是,真正要凈化電視購物的消費環境,還需要更多的協調合作和更清晰的追責機制。建立健全促進行業規范發展的長效機制,引入保證金、第三方支付等機制,多方維護消費者權益。
三是行業自律仍是治理亂象“上上策”。整治只是一種治理手段,如何通過整治發現問題、健全機制、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才是應該真正思考并為之付諸行動的關鍵。此種“運動戰式”的執法終究治標不治本。明確企業進入標準,建立監管長效機制,促進行業自律發展,方是治理電視購物亂象的上上之策。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