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句理解主要有兩種題型:一是考查對整個長句的整體理解力,一是考查對關鍵詞、關鍵句意義把握的準確度與細致度。以下我們分別對這兩種題型及解題方法做一個詳盡分析。
1.詞義、句義理解類
對詞義、句義的理解,主要考查對片斷主旨、中心思想有重要影響的詞或句以及容易對文意造成誤解的的詞句。言語理解與表達大多選取科技方面的文句,其中,那些直接宣告科技新發現的詞句、證明或說明這種發現正確性的詞句,介紹新技術操作過程、方法和步驟的詞句,對新發現、新發明進行評價的詞句都是值得考生格外關注的重要信息。其次,要快速瀏覽到一些表轉折、遞進、并列、總結、分類等關系的關聯詞,對于緊跟這些連接詞的內容更要牢牢抓在心里。一般來說,此類題目萬萬不能斷章取義地“就詞論詞”、“就句論句”,更不可直接從表面意義來輕易判定,而需要在對整個片斷意義全面周到駕馭的基礎上,反復琢磨,得出最佳答案。對于選詞和選句填空題,尤其要不厭其煩地將詞語或句子放入具體語境中,多次默讀,看是否與上下文的語氣,語義相關聯,看上下文的文風是否一氣呵成。
2. 文意推斷、主旨概括類
之所以將這兩種形式歸為一類,是因為它們都是從宏觀角度對片斷的理解,前者要求考生根據已有資料準確推斷出與文意相符或不相符的結論,在此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多數人由于習慣性思維,常常只看完資料不看問題就迫不及待進行作答,這樣做法是極不可取的,因為如今的題目大都帶有很強的誘惑性,有不少文意推斷問題的設計打破了傳統思維方法,考查考生逆向思維的能力,即不是尋找符合推斷結果的答案,而是找出與推斷結論不符合的一項,這就大大加強了題目本身的靈活性。后者要求考生對所給文字資料進行主旨、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做出全面,精確地概括與總結,作答的最高境界在于:這一概括既不能有原文信息的溢出又不可有原文信息的缺失。另外,順便提一下,根據多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問題后面語氣過于片面,過于絕對的選項都不正確。
為言語理解與表達“正名”
基于多數考生對言語理解與表達認識的誤區,我們首先必須為其“正名”。言語理解與表達是一種水平較高的職業能力測驗,它與語言文字學專業的測驗要求有本質的區別,最為明顯的是前者側重考查考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考查對語言包括字、詞、短語、句子、段落及語篇的理解能力,考查語言文字知識的廣度,考查對語言知識正確遷移的能力以及對語言規范運用的敏感性等等。其測驗目標是要考查考生在現代社會中運用語言文字信息進行交流、溝通以及完成工作的能力。
言語理解與表達可區分為言語理解和言語表達兩部分。言語理解,顧名思義,是我們在獲得完整語言信息后的一定時間內在頭腦中建立語義的過程。語言單位從低到高依次為詞,詞組,句子,句群,篇章五級,其中,詞是語言中最小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任何復雜的信息都是通過詞建立起來的,它是言語這座金字塔的基石。其次,這五級語言單位并不處在同一層級上,詞與詞結合組成詞組,詞組之間結合構成句子,基于語言單位的組合結構,導致了對語言的理解也是分層級,階梯式的。而言語表達是基于言語理解之上的更高能力的體現,它包含了內在的思想組織,邏輯思維過程及外顯的說話或寫作的過程。它是考生獲得一定語言信息后,通過運用自身潛在的能力對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理解,然后運用所給定的語言形式恰當地進行表述以符合整個語義表達需求的過程。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