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技巧:2-1-3分步解題法
來源:易賢網 閱讀:1066 次 日期:2015-10-29 08:55:35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行測技巧:2-1-3分步解題法”,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無論是事業單位考試還是地方省市事業單位考試,都對考生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體現在試卷中就是題量大、時間短,要求每道題目的平均作答時間僅在40~50秒之間。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考生在處理言語理解與表達的文段時切記一定要按照科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解答,否則就可能造成誤選或浪費時間。

一般一道題目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原文)——1

請問×××××××××××××××××××××××?(問題)——2

A.×××B. ×××C. ×××D. ×××——3

【糾錯】很多考生都會按順序閱讀,即先看原文的內容,然后閱讀一下問題,最后看完選項再回到原文中進行尋找、對比,選擇一個正確答案。

【點睛】科學有效的閱讀順序應該是2-1-3分步解題。在時間有限,效率關鍵的前提下考生應該首先從“問題”入手,根據提問的方式確定考查題型與考查要點,之后有的放矢地閱讀原文,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尋找提問的相關答案和語句所在,最后查看選項并進行對比,選擇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選項為正確答案。這就是我們的2-1-3分步解題法。

—— 同義替換法

很多考生在對比原文與選項時往往徘徊不定,并為選擇錯誤的答案而苦惱不已。實際上這是因為考生沒有揣摩到出題人的心理。作為事業單位選拔的考試試題,必然要體現出考試的效度與難度,因此在設置選項時必定會出現迷惑性與干擾性,在此基礎之上通常為了保持試題的難度,出題人會將原文中需要命題的語句用另外一種語言形式即同義替換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增加考生思考時的復雜度與辨識選項的匹配度。因此考生可以從把握出題人心理的角度入手,尋找與原文進行同義替換的選項,往往就是正確答案的標志。

【例3】(2008年)能源價格高并非全是壞事,因為價格杠桿自會調節石油的流向,確保人類以剩下的石油找到更好的新能源,而不是全用到幾十年前根本不存在的使夏天變涼爽的能源需求上。實際上,如果我們遵循價格杠桿,甚至無需教育消費者,人人都會做出理智的選擇。那些價格杠桿不起作用的地方,多是機制本身有問題的地方,改進機制,才能使價格杠桿更有效。

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是()。

A.改革體制是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的前提 B. 能源的無謂浪費問題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

C. 提高能源價格有利于合理利用與節約能源 D. 要充分發揮價格杠桿調節能源流向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此題為典型的主旨概括題。文段選取的是經濟方面的內容,談到了能源價格與能源流向的問題。解題的關鍵在于把握重點的引導詞,文中通過“實際上”引導了主題句“如果我們遵循價格杠桿,甚至無需教育消費者,人人都會做出理智的選擇”強調“價格杠桿對于調節能源流向的作用。”因此正確答案為D項。

【糾錯】選項中A項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然而文中只是在文段最后補充說明了要改進機制確保價格杠桿更加有效,并非文段談論的重點。而且A項的表述“改革體制”和原文中的“改進機制”也不完全吻合,表述并不準確。因此A項予以排除。

顧老師點撥

提到“轉折”二字時考生常常會想到“雖然……但是”“然而”“卻”,因為這幾個轉折詞比較常見。但“其實、實際上、事實上、只是”這樣表示弱轉折的詞語卻常常被考生所忽略,而這些表示弱轉折關系的關聯詞又常常成為考官設置題目時的偏愛,因此考生在閱讀文段時應該全面把握轉折詞,這樣才能避免失分。

【例4】(2007年)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方式表現出來的集體行為,不過是諸多個人意愿與個人選擇的綜合表現。除非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否則,任何政府都不會有動力(或壓力)推行環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環保法規,但如果每個公民都不主動遵守,那么,再好的環保法規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個觀點是()。

A.政府有責任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 B. 完善的法規是環保政策成敗的關鍵

C. 政府制定的環保法規應該體現公民個人意愿 D. 每個公民都應當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

【答案】D

【解析】通過審題可知本題要求考生對于文中主要觀點進行把握,即尋找主題句。由題干可知第一句話主要講的是集體行為是個人意愿與選擇的綜合表現;第二句話講的是個人在推動政府制定環保政策中的作用;第三句講的是個人對于發揮法規的實際效果所起的作用。主題句在轉折詞“但”之后,即強調公民個人要有環保意識,環保法規才能取得效果,故D項是原文的同義替換,為正確答案。

【糾錯】 A項強調政府的作用,與原文題意不符。B項強調法規制定的重要性,與題意不符。C項側重法規的制定應體現公民意愿,也與題干不符。

顧老師點撥

例4中的“除非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一句相當于“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實際上是一個必要條件句,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會重點介紹。)與由“但”引導的“如果每個公民都不主動遵守,那么,再好的環保法規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一句在內容上互相照應,通過綜合理解從而更為深入地掌握主題句的意思。

—— 結論后的主題句

主題句常常出現在表示結論關系的關聯詞之后,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見”、“看來”、“總之”、“言而總之”、“綜上所述”、“概而言之”等。通常一段話結束后都要用結論性的語句總結歸納,從而達到重申重點的目的。而考生在閱讀文段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去尋找結論型的表述語句,往往就是該文段的主題句。

真題點擊

【例5】(2008年)在古典傳統里,和諧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諧的一個條件是對于多樣性的認同。中國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對于和諧的經典認識與體現。中國古代的音樂藝術很發達,特別是一些中國樂器,像鐘、磬、瑟等各種完全不同的樂器按照一定的韻律奏出動聽的音樂,但如果只有一種樂器就會非常單調。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A.和諧源于中國古典音樂B. 差異是和諧的必要條件

C. 中國人很早產生了和諧觀念D. 音樂是對和諧的經典認識和體現

【答案】B

【解析】該題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題。文段前兩句首先說明什么是“和諧”,即“和諧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即“所以和諧的一個條件是對于多樣性的認同”。接著列舉中國古代音樂和樂器的材料來證明前文的結論。因此可以明確本文的主題句在表示結論的“所以”之后,綜合觀點即“差異是和諧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B項為正確答案。

【糾錯】有些考生會誤選D項,錯在沒有明確文段的主題。全文是在討論“和諧”問題,而D項僅從例證的“音樂”談起,并非文段的討論主題,其目的是為了證明前文的結論,因此排除。

【例6】(2007年)即使社會努力提供了機會均等的制度,人們還是會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場經濟中資本也要取得報酬,擁有資本的人還可以通過擁有資本來獲取報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當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后,為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須通過由國家主導的再分配過程來縮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則,就會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形成社會階層的過度分化和沖突,導致生產過剩的矛盾。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的是()。

A.收入均衡難以實現 B. 再分配過程必不可少

C. 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 收入分配體制必須改革

【答案】B

【解析】該題是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題。原文首句使用了讓步關系的復句提出存在著收入差距;接著用因果復句提出存在收入差距的原因,接下來用“所以”這一結論性引導詞引出該文的主題句,即“所以當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后,為了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須通過由國家主導的再分配過程來縮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來強調如何解決收入差距的問題即“再分配過程”的調節,顯然解決問題一句為主題句。因此本文就是在強調“再分配過程必不可少”。B項為原文主題句的同義替換。

顧老師點撥

例6文段的整體思路值得考生思考:

首句:提出問題——存在收入差距;

第二句:分析問題——為何存在收入差距;

第三句:解決問題——引入再分配過程來彌補收入差距;

尾句:反面論證——不解決而引發的危害。

在處理整個文段時考生可以通過尋找關聯詞語的形式入手,也可以根據文章的行文脈絡進行把握。在整個論述過程中,解決問題必然是文段的重點,因此由“所以”這一結論性引導詞引出。此外當考生看到由“否則”引導的反面論證時也要馬上反應出其作用是為了證明之前觀點的正確性和權威性,從而再次確認文段主題句的位置所在。

【例7】(2006年)作為整體,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但作為個人,不少中國人還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國家之強和個人之弱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覺得自己活得還是像在半殖民地時代受人家欺負的受害者。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對自己生存的狀態有理性的認識,克服狹隘的“受害者情緒”。否則,崛起的中國將難以擔當與自己的國際地位相稱的責任。

這段話談論的核心意思是()。

A.中國急需提高國民的個人地位 B. 中國人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C. 中國人為什么有“受害者情結” D. 崛起的中國要承擔相應的國際地位

【答案】B

【解析】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題。文中首句提出很多中國人的心態現狀,第二句進行了解釋說明為何會有這種心態。接著用“正因如此”引出作者的觀點,即解決措施的主題句“我們更需要對自己生存的狀態有理性的認識,克服狹隘的‘受害者情緒’”。換言之作者是在呼吁中國人應該克服受害者情結。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強調中國人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故B項正確。

顧老師點撥

例7尾句中出現“否則”二字,又一次運用反面論證來突出之前觀點的重要性,因此反面論證法有其真正的實用性與操作性,考生一定要重點掌握,深入到考試作答的思維方式中。

【例8】(2005年)夏天少數人為貪圖涼爽,早餐以冷飲代替豆漿和牛奶,這種做法在短時間內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但長期如此會傷害“胃氣”。在早晨,身體各系統器官還未走出睡眠狀態,過多食用冰冷的食物,會使體內各個系統出現攣縮及血流不順的現象。所以早飯時應首先食用熱稀飯、熱豆漿等熱食,然后再吃蔬菜、面包、水果和點心等。

這段文字主要談的是()。

A.夏天吃早餐的重要性B. 夏天早餐喝冷飲的危害

C. 夏天早餐應吃什么食物D. 夏天吃早餐的注意事項

【答案】D

【解析】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題。題干首先分析了早餐吃冷飲的害處,接著分析害處何在,最后用“所以”引導出了文段的主題句“早飯時應首先食用熱稀飯、熱豆漿等熱食,然后再吃蔬菜、面包、水果和點心等”。因此文段的主題句即“所以”引導的最后一句。根據閱讀可以發現該句不僅說明夏天早餐應該吃什么,還強調吃的順序,“首先……然后……”,隱含著一個表示先后次序的承接關系,因此最后的主題句是在討論“夏天吃早餐的注意事項”,正確答案為D項。

【糾錯】有些考生會受到C項的干擾,雖然C項也屬于解決問題的語句,然而C項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沒有體現出吃早餐“首先……然后……”的順序關系,因此予以排除。

顧老師點撥

例8不僅考查了考生尋找文段主題句的能力,還涉及了一個新的復句類型,即承接復句。因此掌握承接復句的內涵及分句之間的關系,對于考生準確作答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承接復句指各個分句依次敘述連續發生的幾個動作或事情,各分句的先后次序是一定的,不能顛倒。關聯詞語有“(首先)……然后……”、“……便……”、“……就……”、“……于是……”等??忌谡莆粘薪訌途鋾r,最重要的就是掌握這種類型分句之間固定的語序,不可顛倒。

【例9】(2003年)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無弊的事情幾乎是沒有的?!痘茨献?middot;人間訓》云:“眾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為利,利之為病也。”看來古人已經注意到利弊的辯證關系。

這段文字主要談的是()。

A.現實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與弊組成 B. 要善于分析,爭取做到利大于弊

C. 利與弊不是絕對的,是可以轉化的 D. 我們應當努力爭取做到有利無弊

【答案】C

【解析】一道典型的主旨概括題,關鍵在于尋找到文段的關聯詞語。文段首句提出利弊共存,接著舉例說明問題,意思是眾人都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只有圣人明白弊就是利,利就是弊的道理。尾句用表示結論性的引導詞“看來”引出結論,即對上述例子進行總結,提出利弊的辯證關系。因此該文段的主題句應該是“看來”引導的最后一句。C項的表述就是在闡述這種辯證關系,為原句含義的同義替換,因此C項為正確答案。

【糾錯】 A項表述流于表面,只提到了利弊共存,沒提到利弊的辯證關系。B項表述不當,文段并非圖利除弊,而是要說明二者之間的轉化關系,因此予以排除。D項表述過于絕對也應排除。

顧老師點撥

考生在作答主旨概括題時,要注意一些不引人注意的關聯詞語,如在表達結論時的“可見”、“看來”等詞往往被人忽略,再如表示弱轉折關系的“其實”、“實際上”、“事實上”、“只是”等詞,也常為考生忽略,而這恰恰就是考查的要點和解題的關鍵。因此以上的關聯詞語要熟知熟記,活學活用。

上述例5~例9均屬于結論后出現的主題句。其中幾道題目難度較高,不僅僅要對主題句進行把握,還要觀察進一步解釋說明語句的含義對主題句進行的補充說明。因此考生在做這類較為復雜的題目時可以在確定主題句的位置之后,觀察一下其后的語句,從而更為準確地把握主題句的中心內容。

全真拍檔題

【題4】(2007年江蘇)一段時間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突破了通常被認為是“警戒線”的3%以后,更成為輿論和民情關注的熱點。原因很簡單——物價上漲關系到每一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影響著相當一部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且可能給低收入家庭帶來沉重壓力。因此,對物價上漲不能掉以輕心。

最能概括這段文字主要觀點的是()。

A.物價上漲會損害到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 B. 普通百姓無法左右物價是否上漲,因此無需過多關心

C. 低收入家庭在物價上漲后必然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D. 物價上漲事關百姓利益,不能掉以輕心。

【題5】(2006年江蘇)由于1990年以來的經濟全球化潮流中收益和負擔分配嚴重失衡,發展中國家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而承擔的調整負擔太多,因此強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利更有其現實意義。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一事實決定了中國有權利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運用特定政策工具實現經濟發展目標。

這段話的主旨是()。

A. 中國自1990年以來所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 B.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中的收益和負擔分配失衡

C. 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仍將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D. 中國有權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實現經濟發展目標

【題6】(2005年廣州)目前人造關節所用的材料不外乎金屬和塑料兩大類。由于人體內鉀、鈉、氯等化學物質可能使金屬材料腐蝕生銹,塑料老化,所以選用的金屬和塑料的化學性質必須高度穩定。

這段話的主要觀點是()。

A.人造關節必須用金屬制造 B. 塑料人造關節容易老化

C. 人體內鉀、鈉、氯等化學特質很活躍,有腐蝕作用 D. 制造人造關節必須選用化學性質高度穩定的金屬和塑料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

更多信息請查看行測技巧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行測技巧:2-1-3分步解題法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行測技巧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