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涵養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層
告別所見即所得的膚淺,告別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靈之宅,克服精神之憊,培厚新集體文化的精神土層,才能給歷史真正留下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化遺產。
在剛過去的春節時間賀歲拜年搶紅包,在將到來的兩會時間留言討論看新聞,手機已成為不少人的外掛器官。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從或大或小的屏幕觸摸著這個既近且遠的世界。可是,當我們看手機時,我們究竟在看什么?
去年年底,騰訊公布官方數據顯示,用戶每天在微信平臺上平均閱讀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計,一個月下來就超過26萬字,印刷出來是一本200多頁的書。遺憾的是,其中超過一半的篇幅,被情感和養生的內容占據。這樣一本書,恐怕難以扭轉中國人不讀書的印象,也不足以涵養豐盈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在中國,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克·鮑爾萊恩對于把時間都花在了社交網站上的年輕人,也憂心忡忡。為了提醒埋頭手機者保留一個與歷史、與藝術、與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間,他的書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新集體時代的心靈,遠不應這樣貧瘠。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愛書之人,可能都幻想過這樣一座圖書館:沒有容積的限制、跨越時空的區隔,攤開你的手掌,無限在此收藏。網絡不就是這樣嗎?飛速發展的搜索技術、不斷擴大的社交平臺,海量的信息、無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擊幾下就盡在掌握。從豐富性的角度看,互聯網絕不該成為文化的沙漠,而應是比博爾赫斯的想象更輝煌的天堂。
相比國人曾經熟悉的集體生活,今天的新集體生活更加開放、更加自由、個性更加鮮明。在網絡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聲,也可能因觸動隱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鳴。只是,這樣的個性張揚,雖為文化土層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間,卻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讓互聯網文化顯得頗為蕪雜。微信公號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勁爆詞匯,更有30歲以前要明白中國人轉起來等或濃或淡的心靈雞湯……這樣的內容盡管無傷大雅,卻也難免讓人擔心它們背后日漸貧血的心靈。
面對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心理學認為,人更樂于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適區。面對可稱浩瀚的網絡,停留在舒適區在所難免。但對于個人,這卻未嘗不是一種遺憾。無論有多么龐大的庫存,你能接觸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與其說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說只是驗證了自己。從這個角度看,那些無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謠傳、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豐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個偉大的寶庫之外。
互聯網的豐富,正源于其海納百川。網絡時代獨有的文化,可說是一種新集體文化。知識之海、觀念之海,在每個集體人的參與中更顯無涯。網站豆瓣上,無數網友的標記、評論和打分,形成了影片、書籍、音樂的豆瓣標準;網站知乎中,許多專業人士分享的知識、經驗、見解,形成了對一個問題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離開了成千上萬用戶的參與更是毫無意義?;ヂ摼W,網聚人的力量;新集體文化,同樣網聚每個人的文化。
從人類文明進程看,這樣的時刻,往往伴隨著文化活力的迸發。如文藝復興,如啟蒙運動,燦爛的文化成就,都生長于全新生產生活的土壤。正是從這樣的角度,我們有著怎樣的文化素養,不僅僅決定著我們能收獲什么。今天的中國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又一腳踏進信息時代的洪流,與全世界一起走進曠古未有之大時代。近百年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