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真題及答案(抗擊旱災)
來源:易賢網 閱讀:1721 次 日期:2015-08-26 11:27:25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申論真題及答案(抗擊旱災)”,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材料1

新華網北京9月2日電:入夏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部分地區相繼發生了嚴重的夏伏旱。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顯示,截至9月1日,全國農作物受旱面積1.2億畝,比高峰時期減少7100萬畝,但略高于多年同期均值,其中干枯3764萬畝,有701萬人、379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受旱區域主要為內蒙古、遼寧、河北、吉林、湖南、廣西等地。

國家防總辦公室副巡視員張旭介紹,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門切實加強抗旱水源的統一管理和科學調度,充分發揮了水利工程在抗旱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為秋糧穩產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旱災影響和損失。

據統計,6月份以來,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寧夏、新疆等北方9省區通過合理運用各類水利工程,累計為旱區農作物灌溉供水471億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積2.3億畝;湖南、廣西、貴州、重慶、湖北等南方5省區累計投入抗旱人力331萬人,調度大中型水庫灌區1121處,啟用堤灌泵站5291處,開動機電井5.8萬眼,動用機動抗旱設備17萬臺套、運水車2.2萬輛,累計完成灌溉面積2947萬畝,解決了131萬人、68萬頭大牲畜的臨時飲水困難。

材料2

受異常氣候影響,河北省張承地區遭遇罕見旱災,張家口旱情尤甚,全市1006萬畝農作物受旱面積達848萬畝,其中成災面積803萬畝,絕收面積達573萬畝,分別占總播面積的84.3%、79.8%和57%,預計全市平均年景只有三成左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4.6億元。

8月27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隨同河北省副省長張和到張家口壩上地區受災最為嚴重的尚義縣、康保縣進行了實地調研。

8月27日清晨,久旱的壩上地區戲劇性地下起了雨,13℃的氣溫把前日的炎熱打掃得不留痕跡,但當地人說,這持續三個多小時的甘露并未形成有效降雨,對旱情沒有實際意義。8點30分,調研組的車隊從滿井鎮出發,前往受災較嚴重的大青溝鎮、大蘇計鄉和康??h二號卜鄉、李家地鎮。

9點30分,到達第一站大青溝鎮。雨后的土地濕潤而泥濘,莜麥、小麥、胡麻、馬鈴薯等作物交替混種在地里,經過雨水的沖刷仿佛看不到多少旱情,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里的莊稼與往年大有不同:往年這時過腰高的莜麥現今剛剛觸及膝蓋,有的甚至才到腳踝;本該沉甸甸的麥穗都已干枯;外表返青的馬鈴薯秧子看上去也算壯實,但是隨機拔出幾株來看,本該重達一斤左右的山藥蛋只有葡萄粒大小,不及下籽時的個頭,偶爾發現幾個如雞蛋般大小的都會引起在場人員的一陣驚喜,當地農民劉征(音)告訴記者,能長到這個個頭算不錯的了。

劉征說:我們家分了21畝地,退耕還林了10畝,其中4畝小麥,今年連籽也打不回來,馬鈴薯是沒有收成了,胡麻是榨油的,不能直接吃,莜麥稍好些,一畝地能打個十來斤,打了秸稈喂牛。如果按照正常的年份,莜麥一畝能打到150到160斤,小麥200斤,胡麻100來斤,一年差不多3000到4000斤糧食,按照一畝地200多元的收入,能賣上個六七千塊錢。今年糧食可以說絕收了,我今年61了,頭一回遇到這么旱的年份。

據尚義縣縣長高領介紹,今年春季墑情較好,大部分農作物得以順利播種,出苗齊、長勢好??墒?,進入6月份以來,雨水逐漸減少,降雨量為45.2毫米,僅為平常年份平均值的三成,30℃以上高溫天氣持續20多天,土壤干土層深均在20厘米以上,最深達25厘米。這個時期正是農作物拔節、抽穗的關鍵時期,干旱少雨造成了農作物的卡脖旱。進入7月降雨量僅為55毫米,絕大部分農作物受旱枯死。由于今年農民在籽種、化肥、農藥等方面的投資很大,損失較往年也大。據了解,張家口農民在土地上的投入平均每畝150元左右,收入300元。

河北省副省長張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旱災雖然面積大,但這些區域不是河北糧食主產區,雖然絕收了573萬畝,但是這里的產量每畝不到200斤,減產11億多斤不會對全省經濟產生過多的影響,單就糧食來說也沒有太大問題。河北糧食年初定的是582億斤,受災部分總體看未及目標的零頭,不會影響大局,而且張家口除了遭災的區域,其他地區也有增產的。

出現旱災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的貧困地區,最大的影響是導致當地人們的生活‘雪上加霜’。張和強調,抗災救災要牢固確立保民生的觀念,旱災嚴重地區絕收已成定局,很快就要下霜了,如何保民生是當務之急,要確保群眾有水喝有飯吃不受凍,不死牲畜。

張和提出,針對張家口發生的旱災,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蔬菜生產,建立節水機制,做好農產品銷售工作;二是抓好畜牧業生產,推廣舍飼圈養和規模養殖,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三是抓好食用菌生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四是抓好張雜谷的推廣工作,指導農民安排種植品種,確保旱災之年不減產;五是抓好勞務輸出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技能水平。同時,省直部門要全力支持張家口的抗旱救災工作,幫助解決好明年的春耕備播生產。

材料3

據報道,在受災嚴重的河南省汝陽縣內埠村主要灌溉工程的陸渾水庫干渠,有的地方甚至只剩一灘積水,多座堤灌站和一段已經堆滿垃圾的毀壞水渠是當年花巨資修建的灌溉設備,很多都廢棄了。像這種花巨資修的灌溉工程,因長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廢棄,關鍵時刻不能派上用場的情況,在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止一例。與此相關的是,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沒有水利設施,主要是靠天吃飯。而我國農業又仍然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實際上讓大氣將十分寶貴的水資源給蒸發了。

上述兩種情況,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這是一種體制問題而引起的缺水,我們把它稱為體制型缺水,以區別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資源型缺水和因水質污染而導致的水質型缺水。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節水、治污、調水等水資源配置措施不僅帶來水資源供需關系的調整,更帶來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由此出現的水資源供需矛盾,也不僅僅在于水資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們自身在水的利用與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體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區缺水乃至糾紛的主要原因。作為一種具有公地悲劇特性的商品,當水變成一種稀缺資源后,在現行的水資源開發管理體制下,人們就會對水過度使用,侵占和浪費水資源,并由此導致河道斷流、水質污染、環境惡化等外部不經濟情況的出現。

干旱是由于自然原因出現的一種長期少雨的氣候異常現象。降水量減少引發了干旱,干旱又使得水資源減少,沒有水就不能緩解干旱……水,成了矛盾的焦點。

有關水利專家說,由于地表水減少,地下水超采,在干旱面前,河北的抵御能力顯得非常渺小,就是幾場有效降雨也難改干旱局面,何況許多雨水還白白地流掉。因此,集雨蓄水是河北水利唯一的開源手段,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應修建一批小水庫、小塘壩、水池、水窖等小型設施,在汛期蓄水,增加抗旱水源。太行山區和燕山山區,應該繼續建造梯田、魚鱗坑等,用來攔截自然降水,使洪水少下山,清水緩出川。平原也是如此。蓄水應該成為河北人具有的一種本能意識。

材料4

實際上,今年我國大規模受旱已經是第二次了。從去年10月初到現在一年內,有的省旱災整整鬧了7個月,干旱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

2009年2月9日CCTV報道:旱!旱!旱!沒有像地震那樣的山崩地裂,沒有像洪災那樣的驚濤駭浪,也沒有像火災那樣的熊熊火勢,但它卻直接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群眾生活。這場無聲無息的天災已肆虐了4個多月!旱魔所到之處,秧苗枯死、土地龜裂、人畜干渴。災害已經讓全國近43%的小麥產區受旱,393萬人、194萬頭大牲畜飲水吃緊,大半個中國處在罕見的干旱威脅之中。

據農業部介紹,截至2月6日,全國15個省、市出現不同程度的秋冬連旱,耕地受旱面積2.74億畝,農作物受旱面積1.60億畝,其中重旱3761萬畝,干枯416萬畝。河北平均降水量為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6%;全省平均最長連續無雨日為69.4天,中南部旱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多達80天,部分地區達百天以上。

旱情牽動中南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作出了全面部署,緊急撥付抗旱補助經費4億元,提前發放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資金867億元,將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0.1元。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2月5日召開了全國冬麥主產區8省抗旱會商會議,并宣布啟動I級抗旱應急響應。這是《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級別最高的應急響應機制,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啟動I級抗旱應急響應。說明干旱指數已達到特大干旱(三年自然災害以來50年一遇),不僅使農業受災,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

2009年2月下旬,一場全國范圍內的普遍降雨,驅散了數月來籠罩在國人心頭的焦慮。然而,旱魔沒有絲毫憐憫之心,時隔4個月又卷土重來。

材料5

我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因干旱造成的災害稱為旱災。

河北農業大學H教授說,河北在各種類型的農業自然災害中,以旱災最為突出。據統計,建國以來我省年均自然災害成災面積約為1753.95萬畝,其中旱災成災面積約占總災面積的58.0%,風雹災占18.4%,水災占8.8%,病蟲害占7.5%,霜凍災占5.3%,其他災害占2.0%。上世紀80年代以來,年降水量、客水入境量及地表水儲蓄量都在不斷減少,而水資源需求量卻大大增加,潛在的旱災威脅日益嚴重。

人文學家B認為,干旱就是無雨,是氣候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會增加降水極端情況(暴雨和干旱)發生。部分地區發生強降雨的同時,其他地區變得更為干燥。天不下雨,你有啥法?即使是下點雨,也由于氣溫高,土壤水分很快被蒸發。干旱是天意,人定勝天只不過是一句口號。

社會學家F也給出了答案:自然災害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僅僅是自然因素,還有社會因素。雖然還沒有充分證據表明,此次的災情與生態環境惡化有必然聯系,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植被遭受破壞,自然蓄水能力差,導致水資源嚴重短缺,也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追逐眼前的經濟利益助長了人們的短視行為,客觀上促成了旱災的頻繁發生。我有一個比方,比如我們想發財賣一個腎,一下子家里就富了。能不能用賣腎發的財,重新買個腎給自己裝上?我認為絕不可能。人類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引,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環境,改善區域氣候條件,減少地表水分蒸發,降低干旱的危害,真正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北京林業大學C教授引用了巴西生態科學家的觀念,說植物病蟲害實際上是生態顯示器,這地方有蟲害了,說明這一塊的生態環境不好。我們這塊土地發生了旱災,也是整個大環境存在問題的反映。水本來是屬于生態的,河流是與土地結盟的,是一體的。無論是山川、平原還是草原,本來水都是緩慢流淌的,浸潤著周圍的土地,低洼一些的地方,蓄水成湖,或成了濕地。可惜,人類農業活動既是排水運動也是吸水運動,水多的地方,就挖深溝排水,水少的地方,就打深井抽水。我們沒有采取符合生態規律的辦法來設計我們的活動。

材料6

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旱情越是嚴重,越凸顯出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意識的重要性,畢竟合理、科學地使用水資源,才是治理旱災的長久之計。沒有憂患意識,憂患或許就離我們不遠了。如今,風調雨順已經不是正常年景,十年九旱已經不是罕見詞匯。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條件,當務之急是節約用水,精種細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Q教授介紹說,以色列是世界上氣候非常干旱、淡水資源非常缺乏的國家,2.09萬公頃國土面積中90%以上的地區是山丘和沙漠,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以色列人用50年時間,在這樣一塊貧瘠的土地上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片綠洲。高度發達的農業不僅養活了它自己的人口,每年還出口大量農產品,為其國民經濟帶來十多億美元的純利潤。我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上,比以色列條件優越得多,卻經常發生旱災。問題的關鍵是他們依靠先進技術和節水措施,解決了嚴重缺水問題。以色列的農業滴灌是把很少一點水放到植物的根部進行噴滴灌溉,同時在沙漠地區搞了大量地膜覆蓋和溫室農業,用水施肥都通過計算機來精確計量。

同樣也是大旱,在張家口市張北縣沙梅村,張大嫂面對滿目枯黃的莊稼并不焦急:大田是旱了點兒,可我家不怕,就算全絕收了,咱還有一棟七分地的暖棚,比那20多畝田來錢還多。

中國農業用水占全國總用水量的80%以上,浪費水的嚴重程度,與旱災災情同樣驚人。在寧夏北部的黃灌區,農民大水漫灌稻田,生產1斤米要用掉1噸水。

我國水資源本來就嚴重短缺,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加劇了水資源嚴重短缺程度。目前,我國農田打機井正從以前的應急抗旱手段變成一項長期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由于開采過量,井越打越深,出水量越來越少。我們不是缺水,而是缺少對于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和合理調度。Q教授認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國內外經驗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開發,相互調劑,同時利用洪水對地下水進行人工調蓄,是解決地下水過量開采的有效途徑。

材料7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嚴重的干旱迫使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農村的水利建設。不難發現,災情之所以如此嚴重,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年我們對農業水利建設投入不足,水利建設欠賬太多,在不少地方,農業已經回歸靠天吃飯的老路,以至于一旱就災。根據水利部網站提供的數字,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設于20世紀60~70年代,由于多年來管理維護較差,全國大型灌區骨干工程建筑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報廢的占26%;在我國19.5億畝耕地中,僅有9.1億畝具備灌溉條件,10.4億畝為望天田,旱澇保收面積僅有5.92億畝。水澆地大部分還在沿用傳統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45,實際上已經無法滿足確保糧食安全的需要。農村小型水利設施退化更加嚴重。不少地方的農民把這些工程形容為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篩子、水庫像池子,致使許多灌溉面積徒有虛名。

2008年11月18日,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指出,目前全國有一半多(53%)的耕地靠天吃飯,缺少基本灌排條件;很多灌區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農業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還十分薄弱,每年水旱災害造成糧食損失約為1000億斤。他說: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既能增加機械、建材等的需求,拉動當前的經濟增長,又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不論對當前還是長遠,都具有重要意義。要大幅度增加財政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設施,同時對農民建設小型農田設施進行補助與獎勵。

2009年2月13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旱情如此嚴重,其直接元兇固然是天災,但幕后黑手卻是人禍。透視旱災,缺的不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識不強、水資源的粗放利用等問題。很多地方重工輕農、重商輕農,農業水利建設基本沒有投入。

雖然中央決定投放4億元解決目前的旱災問題,但這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解決長遠問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臨時調動大量的抽水機來抽水灌溉,或靠肩擔車拉澆地,常常是捉襟見肘,力不從心,杯水車薪,收效甚微。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要如同修建鐵路、機場、圖書館等公共基礎設施一樣,加大對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抗擊旱澇災害的能力,做到未雨綢繆、心中有數。

材料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中發〔2008〕1號)指出,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要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采取獎勵、補助等形式,調動農民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引導農民積極采用節水設備和技術。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盡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薄弱的局面。

2009年2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河南農村視察時明確指出: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業抗旱能力的根本之策。要加強控制性水源工程和應急性水源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灌區配套改造,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

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建立長效機制(所謂機制就是為了達到一個確定的目標,形成的一系列科學、規范、配套、可行的制度和方法),需要統籌考慮各種因素:首先需要國家的支持,通過資金支持、鼓勵農民建立合作經濟社等方式進行政策性輔助;還需要市場的高效調節,市場的效率與競爭機制可以調節價格,也可以保證農民的用水效率;也需要農民合作起來,實現鄉村社會基礎的重建和共同體的維持,把鄉村水利供給的社會基礎筑牢。

抗旱減災是個系統工程,必須克服靠天等雨的意識和松懈麻痹的思想,實行科學規劃和綜合治理,才能提高長效應急抗旱減災能力。

材料9

L教授把由于農田水利設施荒廢引起的水資源短缺稱為體制型缺水。這是一種體制問題而引起的缺水。他指出,對于資源型缺水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加大投資,興修水利,開發先進的節水設備等手段和措施來解決,而解決體制型缺水的問題,還得從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出現水資源供需矛盾,不僅僅在于水資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們自身在水的利用與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現行的大而公的水資源開發管理體制,自然會導致人們對水的過度使用和浪費。

L教授認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方式是市場方式,即將公共資源變成私有資源。在這方面,甘肅張掖的試驗值得其他缺水的地方效仿。張掖是一個嚴重缺水的農業生產區,但是通過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構,把缺水帶來的危害降到很低的程度。具體做法是:鼓勵農戶自己或合作出資打機井,通過用水成本的核算,個體農戶用水,支付費用。充分發揮農民和合作組織在工程建設、使用維修、水費計收等方面的作用,以農民的自主性來解決農田用水問題。市場方式建立了用水價值的概念和水權交易制度,農民有了水資源商品觀念后,會考慮改進技術來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選擇需水量更少的作物進行播種,進而刺激農業產品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L教授說,大旱還在繼續惡化和擴大,就長期而言,如果不能解決缺水背后的體制因素,不能在全國尤其是缺水地區建立一套有效的資源分配方式,進而形成一個節水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話,很難解決當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寫作真題‖模擬題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申論真題及答案(抗擊旱災)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