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一、給定資料
1. 著名經濟學家王紹光說,世界銀行1997年發布的一份題為《共享不斷提高的收入》的報告中指出,中國80年代初期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數據基尼系數是0.28,到1995年是0.38。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這一數據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稍好外,貧富懸殊要比發達國家、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前蘇聯東歐國家都大,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在短短15年內收入差距變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內沒有政策來調節的話,還會繼續惡化。大量的收入在富裕階層沉淀,分配不公,貧富差距較大,影響低收入人士的積極性,降低了大多數人的消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已從一個收入差距不大,甚至較為均等的國家演變為收入差距相當突出的國家;而近年來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現實,應該引起社會人士的關注。以國際上通行的計算方法,中國1998年的基尼系數已達0.456,比一般認為的非常不平等的系數0.4還高。
2.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字顯示,中國城鄉差距有拉大的趨勢,這引起了此間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專家學者呼吁,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不僅對保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及刺激內需有關鍵性作用,更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2000年前三季度,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19元人民幣,增長幅度為8.4%;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僅為1500元,增幅僅為2.5%,而且主要是農民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加所至。受嚴重自然災害以及播種面積銳減的影響,2000年夏糧和早稻減產145萬公斤,預計秋糧也將減產。雖然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等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但農民增加收入的途徑有限。
3. 當今中國貧富分化的現狀透析:
城鄉居民之間的貧富分化。城鎮人均純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72∶1擴大到1994年的2.6∶1。
不同經濟類型單位之間的貧富分化。若按國家統計局分類法,將經濟單位分為國有、集體、其他三類,并以集體單位收入為1,則國有、集體、其他經濟單位收入之比,1985年為1.25∶1∶1.49,1991年為1.33∶1∶1.86,1996年為1.46∶1∶1.92。
不同行業之間的貧富分化。同一經濟類型中不同行業有較大的差別:1995年國有單位收入最高的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比最低的農林牧漁業人均收入高4027元,比倒數第二位的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高3166元;其他經濟單位內最高的金融保險業比最低的機關高10099元,比倒數第二位的采掘業高7775元;不同經濟類型單位不同行業之間的差距更大;國有航空業比其他單位的機關高10146元,比其他單位的采掘業商7512元。
企業管理者與職工之間的貧富分化。1996年國有單位經營人員收入15519元、集體16248元、其他51129元,而其相應的職工收入為6280、4302、8261元,兩者相差分別為2.5倍、3.8倍、6.2倍。
農村居民之間的貧富分化。受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村居民貧富分化有兩種情況,首先是不同從業群體之間的貧富分化:從事種植業的農民與鄉鎮企業職工相比,收入差距為1~2倍;與從事商業、服務業的人員相比,收入差距2~5倍。其次是不同區域之間的貧富分化:1980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1.3元,東、中、西部地區農民純收入之比為1.39∶1.11∶1。199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08.5元,東、中、西部地區之比為1.71∶1.26∶1。199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921.6,其中東部地區人均純收入為1396.3元、中部地區為816.3元、西部地區為682.3元,東、中、西部之比為2.05∶1.20∶1。199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至1578元,東、中、西部地區之比為2.30∶1.30∶1。其中江蘇省錫山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290元,而貴州省畢節地區486元,云南省思茅地區為426元,其間差距超過10倍。
雇主與雇工之間的貧富分化。雇開規模在10~30人,雇主與雇工的收入差距在15~40倍;31~50人的差距在40~70倍;51~100人的差距約65~130倍。據浙江省溫州市的一項調查,在一般的私營企業中,企業主的年收入為一般職工的21倍;在具有百萬資產以上的私企業中,企業主的年收入為一般職工的79倍。據調查,私有企業主擁有生產資料的增值速度驚人,全國11個省26個村有企業的增值速度為年55.6%。全國頗具有聲望的49家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私有企業,在投資經營的5年多里,資產總額增長19.4倍,平均每年增值76.4%。這一極高的增值速度是1949年前民族資本所難以比擬的。上述貧富分化現象,作為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業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從不合理性方面而言,主要是貧富分化中存在著致富手段、致富領域、致富程度的不合理性,由此導致社會分配秩序的混亂,出現了嚴重的分配不公。
二、給定資料
1. 著名經濟學家王紹光說,世界銀行1997年發布的一份題為《共享不斷提高的收入》的報告中指出,中國80年代初期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數據基尼系數是0.28,到1995年是0.38。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這一數據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稍好外,貧富懸殊要比發達國家、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前蘇聯東歐國家都大,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在短短15年內收入差距變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內沒有政策來調節的話,還會繼續惡化。大量的收入在富裕階層沉淀,分配不公,貧富差距較大,影響低收入人士的積極性,降低了大多數人的消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已從一個收入差距不大,甚至較為均等的國家演變為收入差距相當突出的國家;而近年來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現實,應該引起社會人士的關注。以國際上通行的計算方法,中國1998年的基尼系數已達0.456,比一般認為的非常不平等的系數0.4還高。
2.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字顯示,中國城鄉差距有拉大的趨勢,這引起了此間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專家學者呼吁,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不僅對保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及刺激內需有關鍵性作用,更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2000年前三季度,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19元人民幣,增長幅度為8.4%;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僅為1500元,增幅僅為2.5%,而且主要是農民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加所至。受嚴重自然災害以及播種面積銳減的影響,2000年夏糧和早稻減產145萬公斤,預計秋糧也將減產。雖然棉花、油料、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等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但農民增加收入的途徑有限。
3. 當今中國貧富分化的現狀透析:
城鄉居民之間的貧富分化。城鎮人均純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72∶1擴大到1994年的2.6∶1。
不同經濟類型單位之間的貧富分化。若按國家統計局分類法,將經濟單位分為國有、集體、其他三類,并以集體單位收入為1,則國有、集體、其他經濟單位收入之比,1985年為1.25∶1∶1.49,1991年為1.33∶1∶1.86,1996年為1.46∶1∶1.92。
不同行業之間的貧富分化。同一經濟類型中不同行業有較大的差別:1995年國有單位收入最高的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比最低的農林牧漁業人均收入高4027元,比倒數第二位的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高3166元;其他經濟單位內最高的金融保險業比最低的機關高10099元,比倒數第二位的采掘業高7775元;不同經濟類型單位不同行業之間的差距更大;國有航空業比其他單位的機關高10146元,比其他單位的采掘業商7512元。
企業管理者與職工之間的貧富分化。1996年國有單位經營人員收入15519元、集體16248元、其他51129元,而其相應的職工收入為6280、4302、8261元,兩者相差分別為2.5倍、3.8倍、6.2倍。
農村居民之間的貧富分化。受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農村居民貧富分化有兩種情況,首先是不同從業群體之間的貧富分化:從事種植業的農民與鄉鎮企業職工相比,收入差距為1~2倍;與從事商業、服務業的人員相比,收入差距2~5倍。其次是不同區域之間的貧富分化:1980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1.3元,東、中、西部地區農民純收入之比為1.39∶1.11∶1。1991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08.5元,東、中、西部地區之比為1.71∶1.26∶1。199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921.6,其中東部地區人均純收入為1396.3元、中部地區為816.3元、西部地區為682.3元,東、中、西部之比為2.05∶1.20∶1。199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至1578元,東、中、西部地區之比為2.30∶1.30∶1。其中江蘇省錫山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290元,而貴州省畢節地區486元,云南省思茅地區為426元,其間差距超過10倍。
雇主與雇工之間的貧富分化。雇開規模在10~30人,雇主與雇工的收入差距在15~40倍;31~50人的差距在40~70倍;51~100人的差距約65~130倍。據浙江省溫州市的一項調查,在一般的私營企業中,企業主的年收入為一般職工的21倍;在具有百萬資產以上的私企業中,企業主的年收入為一般職工的79倍。據調查,私有企業主擁有生產資料的增值速度驚人,全國11個省26個村有企業的增值速度為年55.6%。全國頗具有聲望的49家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私有企業,在投資經營的5年多里,資產總額增長19.4倍,平均每年增值76.4%。這一極高的增值速度是1949年前民族資本所難以比擬的。上述貧富分化現象,作為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產物,業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從不合理性方面而言,主要是貧富分化中存在著致富手段、致富領域、致富程度的不合理性,由此導致社會分配秩序的混亂,出現了嚴重的分配不公。
二、答案解析
1. 答案提示
該材料反映了目前我國一個非常突出的社會問題: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穩定增長,但是同時,國內高低收入的差距也日益擴大,貧富分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調整、控制貧富差距,保持社會安定,已勢在必行。
2. 答案提示
(1) 積極推動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面貌。
(2) 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功能(如加大個人所得稅征收力度),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
(3) 調整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4) 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5) 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 多渠道籌集和積累社會保障基金。
3. 參考例文
有感于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據2月26日《南方都市報》報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過數年跟蹤所做出的一份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如果把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估計要達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看了這項調查結果,筆者有許多感慨,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好的農民是其中之一。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可以說,農民們的雙手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大載體。從近代來看,新中國的建立和每一個進步,農民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共產黨搞革命依靠的最大同盟軍是農民,以農村包圍城市為戰略打天下的軍隊主要是由農民組成的,其后勤保障主要是由農民提供的。農民是中國具有勇敢和犧牲精神的最大群體。
解放后,中國工業微乎其微,在一無外資、二無積累的情況下,由農民們提供的稅收和農產品為優先在城市發展的工業奠定了基礎。農民是中國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最大群體。
改革開放后,安徽農民首創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使中國改革實現第一個重大突破,為后來的城市改革和全局性改革提供了信心和樣板。農民是具有很高智慧和創造精神的群體。
當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需要大批廉價工人的時候,農村中最優秀的青壯年農民背井離鄉來到城市,他們從事著最差的工種,拿著最低的工資,在最艱苦的條件中吃住,還要忍受種種歧視,但他們義無反顧。沒有他們,中國的城市就不會一圈圈地擴大,中國的產品就不會在國際上擁有價廉物美的聲譽。農民是中國最能吃苦耐勞的群件。
由于環境和時代的局限,他們長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其收入和城市相比差距越來越大,甚至成為世界之最。他們雖然對此有意見,有呼聲,但從整體上看,絕大多數農民仍然堅信政府總有一天會改變這種現狀,因此仍然采取著任勞任怨、默默忍受的態度。只要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想一想這些,就不能不認為中國農民是世界上心地最好的農民,他們擁有的這么多高尚品質,是中國社會保持長期穩定的重要因素,正在享受著由城市帶來的種種好處的人,都應該對他們肅然起敬。
中國城鄉收入差別過大問題已經到了不能再拖延的地步。不過,新的中央領導班子已經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連續采取了許多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措施,如非典時期免費為農民治病,如明確表示不斷減少農民稅負,如今年一號文件的出臺等等。筆者有理由相信,從現在起,中國農民和城市的收入差別將不斷縮小,因為中國有著政治上的巨大優勢,既然中央認定了農民問題的嚴重性,就會調動各種社會資源,集中力量從法律地位和政策傾斜上入手,在人均收入及教育、衛生保障、養老、失業、最低生活救濟等社會福利方面大幅度改變農村和農民的現狀。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