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職業道德
學習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職業、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基本規范,以及職業道德行為養成的途徑。
第一節 職業及職業素質
一、職業
職業,是指人們從事的比較穩定的、有合法收入的工作。
具備收人合法、比較穩定兩個必要條件的工作才能稱之為職業。
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從事某一職業,為社會奉獻勞動、求得生存、謀求發展,而且可以獲得一定的社會角色,得到社會的承認,實現人生的價值。
二、職業的歷史演變
(一)職業的產生與歷史演化
職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社會分工后的產物。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勞動沒有什么固定的分工,只是在氏族內部、部落內部,由于陛別和年齡的差別而產生自然分工,所以不存在職業。當原始社會發展到后期,有了簡單的社會分工,才出現了最初的職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許多新的職業將不斷產生,許多傳統的職業將會消亡,人們必須不斷學習,掌握專業技能,終身接受教育,才能適應職業的快速變化,與時俱進。
(二)當代職業的多樣性
任何一種職業都可以歸屬于國民經濟中某一產業的某一行業,職業類別實際上也是以產業、行業類型為基礎來劃分的。
產業是國民經濟活動的最基本的類型。中國國家統計局1985年4月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把我國產業分為三大產業:
第一產業指從自然界直接獲取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主要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指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主要包括制造業與礦業等工業部門以及建筑業。
第三產業指為社會公眾提供社會性服務的非物質生產部門,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商業、金融業、文教衛生業、科研事業、其他各種公共事業,以及黨政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第四產業迅猛崛起,與第一、二、三產業相比,第四產業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屬于精神產品再生產的領域,如文化藝術、電影、電視作品及各類戲劇的創作,等等。
二是其資產以無形資產為主,主要是智力資源,包括信息產業、軟件開發,等等。
三是以社會效益為主,從業人員主要是腦力勞動者,如一些中介服務機構、律師事務所、產品開發,等等。
四是生產既為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又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如各種宣傳媒介、廣告服務公司,等等。
各種行業的分類是根據企事業單位所使用及加工的原料,或所生產的產品,或提供服務的不同種類而進行的社會分工的劃分。它分為16個門類,93個大類,366個中類。各種職業的分類是以勞動者從事的工作性質來進行劃分的。
1999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織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該大典將我國的職業分成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和1838個細類(職業)。其中8個大類是:
(1)國家機關、黨群組織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
(2)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3)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職員);
(4)商業與服務業人員;
(5)農、林、牧、漁業生產人員;
(6)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和有關人員;
(7)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
(8)軍隊。
(三)職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科技的發展使社會分工和職業分化的勢頭進一步加快,職業的專業化、智能化、綜合化則是職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職業的專業化是指職業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社會對職業的專業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職業的智能化指在職業勞動中,體力勞動的比重減少,腦力勞動的比重增加,體力勞動腦力化。
職業的綜合化是指職業之間相互重疊、交叉,職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經驗、技能、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全面。
職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決定了第三產業在未來的發展最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