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宏觀經濟學
學習目的和要求:宏觀經濟學以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情況為研究對象,系統介紹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以及失業、通貨膨脹、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等國民經濟的基本理論。學習本章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民經濟穩定和發展以及政策調整、政策使用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第一節 國民收入核算
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將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對一個國家的生產、分配、交換和使用過程中的國民經濟循環活動,進行定期的完整統計。
這里,國民經濟循環活動反映了實物運動(實體經濟)和貨幣運動(貨幣經濟)的對立統一關系。其中,實物運動體現商品的生產、流通和使用過程;貨幣運動體現收入分配和資金融通所形成的消費和投資過程,并使之具有相對獨立性。國民經濟核算的著眼點,是以時序觀察的方式,運用完整的指標體系,從經濟存量開始,經過經濟流量形成凈增量,最后達到新的存量。
二、國民生產總值及其核算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19NP)的概念及其聯系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它是反映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總體水平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
對GDP含義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點:
1.GDP衡量的只是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中間產品的價值不能計人GDP。所謂的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出來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也就是能夠直接進入消費的產品和勞務。中間產品則是需要由其他生產者再進一步加工后才能由消費者最終使用的產品。
2.GDP是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而不是所銷售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
3.GDP一般僅涉及市場上的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家務勞動和自給自足的產品等不經過市場的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價值無法在GDP中得到體現。
4.GDP是計算期內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它是一個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地域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它是以地域范圍為統計標準的,是一個涉及地理國境的概念。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某國國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的總和。它以人口為統計標準,是一個涉及國民范圍的概念。一個在美國開展業務的中國公司所取得的利潤,應計人中國當年的GNP,而不計入美國當年的GNP,但應計入美國當年的GDP。與此相反,在中國工作的美國商人所取得的收入,應計人中國當年的GDP,而不計人美國當年的GDP,但應計入美國當年的GNP。
由此可知,國民生產總值(GNP)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具有如下關系:
GDP=GNP-NFP
GNP=GDP+NFP
其中,NFP為國外要素支付凈額或國外凈要素收入,它等于本國生產要素在世界其他國家獲得的收入減去國外生產要素在本國獲得的收人。
(二)國民生產總值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
支出法又稱為產品流動法、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這種方法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在支出法下,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公式為:
國民生產總值=個人消費支出+私人國內總投資+政府購買支出+商品和勞務的凈出口
2.收入法
收入法又稱為所得法或要素收入法、要素支付法。這種方法是從收入的角度出發,把參與生產產品與提供勞務的各種生產要素所獲得的各種收入加總起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方法。
在收入法下,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公式為:
國民生產總值=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3.生產法
生產法又稱為部門法,是根據提供產品與服務的各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方法。這種方法反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來源,是從生產的角度來衡量國民生產總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