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的水循環
地球上的水呈固態、液態和氣態存在于海洋、陸地和大氣中,形成各種水體。水循環是指自然界各種形態的水,在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過蒸發和植物蒸騰、水汽輸送、凝結降水、地表徑流、下滲等環節,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聯系起來,并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的過程。
按照水循環的不同途徑和規模,可將全球水循環區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圖1—6—1)。
1.大循環
也叫海陸間循環,發生在全球的海洋和陸地之間。從廣闊的海洋表面蒸發的水汽,上升到空中,其中小部分隨氣流運行被輸送到陸地上空,一部分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形成降水,這是陸地水的主要來源。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大部分沿地面流動,形成地表徑流,匯人江河并回歸海洋;一部分滲入地下,轉變為地下徑流,也可通過補給的形式流人河流,最后進入海洋。
2.小循環
分為海洋小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地小循環(內陸循環)兩種。海洋小循環發生在海洋和大氣之間,包括海面上的蒸發和降水兩個環節。陸地小循環發生在陸地和大氣之間,即從陸地表面和植物蒸發、蒸騰的水汽,在陸地上空成云致雨,再降落到陸地表面的過程。因為水汽含量自沿岸向內陸遞減,因此陸地小循環的強度也有自沿岸向內陸遞減的趨勢。
水循環是自然界最活躍的自然現象,對于全球氣候變化、地表形態的演變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都有重大的作用。
二、海水的鹽度
海水是一種含有多種物質的混合溶液,主要有氯、鈉、鎂、鈣等元素,并形成多種鹽類,以氯化物和硫酸鹽類為主,其中又以氯化鈉和氫化鎂的含量最高,因此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
鹽度是指海水中溶解鹽的濃度,通常以質量分數表示,即每百克海水中含有鹽的克數。世界大洋表面的平均鹽度是3.5%,但是大洋各處鹽度差異較大。鹽度高低受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影響最大。
海洋表面鹽度分布的規律是: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和低緯遞減,呈馬鞍形的分布趨勢(圖1—6—2)。這是因為南北回歸線附近受高氣壓控制,降水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鹽度最大。赤道附近降水豐沛,而且降水量大于蒸發量,鹽度稍低。高緯海區,太陽高度小,蒸發微弱,加上冰雪融化,沖淡了海水的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