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政府,是一個能夠公正、透明、高效地為公眾和全社會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一項比經濟體制改革更為艱巨的任務,要求政府從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和改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把政府職能歸結為四個方面: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我國政府職能主要存在的問題
(1)政府對微觀經濟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直接干預過多;(2)投融資管理體制改革滯后;(3)規范、監管市場秩序的力度不夠;(4)公共服務職能弱化;(5)依法行政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不高;(6)政府應急職能的不完善;(7)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消費者主權地位尚未明確;(8) 權本位、官本位現象嚴重 。(9)政府“越位”“缺位”和“錯位”并存等現象。
我國政府職能主要存在的問題原因
首先,是我國政府職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越位是指政府在社會經濟事務中不僅是裁判員,也是運動員;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把有權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緊,而服務職能卻注意得不夠;錯位是指政府的職能不僅涉及宏觀調控,而且還包括企業內部事務,導致政企不分、影響行政效率和經濟效益。
其二,政府職能不能適應中國加入WTO的需要。WTO規則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轉變職能。我國加入WTO已經五年,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諾,我國政府都必須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來行使其管理職能。嚴格的WTO規則,迫使我國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職能轉變。
其三,我國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而政府機關的行政,執法能力值得懷疑。法律體系不夠透明、公正。使得“官本位”思想意識嚴重。
最后,我國政府行為存在思想意識上的偏差。過去數十年,我們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光注意經濟、注意GDP是而忽略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公共醫療衛生和人類的健康問題。從而出現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強。
怎樣建設服務型政府(措施)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重點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基礎是理順行政管理體制,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突破口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進一步合理界定和調整政府職能,集中精力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要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政社分開,堅決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要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清理、取消妨礙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以及實際上難以發揮作用的審批事項。
二、堅持依法行政,規范政府行為。執政之要在于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堅持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級政府機關都要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善于依法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和其他行政事務。要以強化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重點,加強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執法,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要繼續堅持各種行之有效的民主監督制度,確保公共行政權力的公正、有效運行。要強化政府機關問責制,樹立責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三、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把生產投資型財政轉變為公共服務型財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根本基礎。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公益性、基礎性領域的投入。建立嚴格、高效的財政支出管理體系,建立政府統一預算,增強預算的透明度和約束力。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合理界定政府投資主體和投資領域。規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政府資助體制,提高政府資助的公開性、公正性和經濟社會效益。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社會保障特別是社會救濟、社會福利機制。
四、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進行政質量,是加強政府行政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目標。要大力推行政務公開,使其成為各級行政機關施政的一項基本制度,貫穿行政權力運行的全過程。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改善政府管理結構和方式,重塑政府業務流程,構建適應信息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政府組織形態。要建立高效政務服務體系,繼續完善各級政府及部門的“政務大廳”,推行“一站式服務”,在基層建立“政務超市”。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視行政規劃、行政指導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新途徑。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社會組織、企業和公民更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