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合作項目整合福建師范大學與臺灣中央大學、世新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元智大學等5所臺灣高校的專業和師資優勢,引進先進的課程體系和高素質的國際化師資,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學生學業按照學分制管理。學生第一、二學年在本校學習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方向課和選修課,每學年有若干位臺灣教師前來授課或講座;第三學年赴臺灣合作高校學習,以拓展視野,完善思維;第四學年回本校繼續就讀,并完成系列實習實踐活動。學生修完規定的學分后,經考核鑒定合格,頒發福建師范大學本科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學士學位證書;臺灣合作學校出具課程學習成績證明。
2014年閩臺合作項目共有廣告學、文化產業管理、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學與工程、地理信息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軟件工程(云計算)、數字媒體技術、旅游管理類9個專業(類)安排在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具體專業介紹如下:
一、廣告學(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擁有一支實戰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以及臺灣合作高校的優質師資和教學資源,注重專業教育學習與職業實踐實訓相結合,發揮與行業密切關系的資源優勢,健全校企聯合培養廣告創新人才的運行機制,通過提高學生的項目策劃、文案寫作、品牌營銷、創意傳播與運營執行等五項基本能力,培養具有行業分析力、市場洞察力、人際溝通力、營銷創意力與項目執行力的現代廣告傳播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在廣告公司、新聞機構、信息咨詢行業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廣告部門從事廣告創意、整合傳播、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展銷推廣、公共關系和企業文化建設等工作。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課程結構:臺灣合作高校系列課程,廣告學系列基礎課程,實踐實驗系列課程,有廣告學概論、美術基礎、市場營銷學、社會學原理、中外廣告史、公共關系原理與實務、廣告心理學、廣告圖形創意、廣告策劃、項目策劃與執行、廣告媒介計劃、廣告文案寫作、廣告調研廣告設計制作、品牌學、網絡廣告、廣告社會學等主干課程。
二、文化產業管理(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與臺灣淡江大學、世新大學合作,采用“3+1”模式(即第3學年到臺灣淡江大學或世新大學學習,其他3個學年在福建師范大學學習),閩臺聯合培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本專業培養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較高的綜合文化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本專業培養學生了解和掌握人類文化資源的積累過程和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科學的文化資源觀和高尚的審美意識,奠定學生在文化資源管理和文化產業開發中的文化基礎和人文理念。所培養的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熟練掌握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企業經營專業知識、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識,了解國內外文化藝術發展趨勢,能夠在文化產業管理機構、文化事業單位、文化產業經營企業以及文化市場、媒體從事文化產業創意與管理、文化項目策劃、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文化產業研究、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等工作。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課程結構:漢語基礎、專業寫作、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文化產業概論、文化產業管理、文化資源學、文化產業經濟學、文化傳播學、文化市場管理、文化管理藝術學、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等等,突出強調文化政策、文化市場活動、管理實踐、品牌文化傳播等核心指標。
三、通信工程(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與臺灣元智大學合作辦學,實行“3+1” 分段對接聯合培養模式(即第3學年在臺灣元智大學學習,其余3個學年在福建師范大學學習)。臺灣元智大學在臺灣地區私立高校中排名第一,位居臺灣高校前十,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013年亞洲百大排名中該校排名第71位。該校電通學院工科辦學實力強,教學科研條件優越。本專業培養具備通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系統掌握現代通信技術,能在信息通信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設備制造、網絡運營、技術管理的工程科技人才。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1)教育學生運用基礎工程知識與技能,解決通訊相關工程問題;(2)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觀念與專業倫理認知,并理解工程人員的社會責任;(3)使學生能掌握產業脈動,建立國際觀與終身學習的意愿與能力。
培養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1)運用數學、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2)能熟悉電學及通訊工程基礎理論,并了解其間之關聯性;(3)設計與執行實驗,并以相關通訊理論來解釋與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4)能善用電腦工具及儀器,并統合專業知識,以分析設計通訊工程相關元件或系統;(5)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6)組織、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7)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8)認識通訊工程技術發展趨勢,及了解其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的影響;(9)培養持續主動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四、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與臺灣元智大學合作,培養熟悉光電相關基礎學科知識,掌握顯示、光電元件、光電系統應用技術,具備國際科技視野,注重科學倫理、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的光電技術類人才。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1)建立光電相關基礎科學之知識;(2)訓練學生在顯示、光電元件、光電系統之應用技術;(3)拓展學生科技視野、注重科學倫理;培養團隊合作、溝通協調之專業人才。
培養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1)具備光學、電學、物理、化學、數學基本知識;(2)熟悉基礎光電工程、電腦軟體應用及儀器量測,用以解決問題之能力;(3)訓練分析、溝通能力;簡報發表、報告撰寫技巧;(4)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5)了解產業發展趨勢,培養終身學習精神。
五、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培養掌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必要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專門人才,以滿足當今社會城鄉建設快速發展對規劃人才的需求。本專業辦學突出寬基礎、強專業、重應用的特色,即在初步構建作為一名職業規劃師必備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體現專業特色的區域規劃與戰略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以及旅游規劃等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力和較好專業科學素養的綜合型人才。
本專業與臺灣逢甲大學聯合辦學,逢甲大學都市計劃與空間資訊學系辦學實力雄厚,國際化程度較高(臺灣遠見雜志2010年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名列第10名)。實行“3+1” 的聯合培養模式(即第三學年在逢甲大學學習,其余3個學年在福建師范大學學習),學生修完規定學分后,由福建師范大學頒發學歷和學位證書。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核心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概論、地理信息系統與ARCGIS應用、計算機輔助制圖、遙感基礎與圖像解釋原理、地圖學、測量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交通規劃、城市土地使用計劃、計劃分析方法、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居住區規劃、園林規劃與設計、城市設計等。
關鍵能力特色選修課程包括:計算機輔助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防災規劃、城市財政分析、市政學、城市社會學、旅游規劃、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房地產投資分析與估價、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村鎮規劃、水土保持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城市工程學、城市防災規劃、園林規劃與設計等。
六、地理信息科學(閩臺合作項目)
地理(空間)信息產業是當今國際公認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所急需的應用型地理信息科學專門人才。本專業與臺灣逢甲大學聯合辦學,逢甲地理信息中心是臺灣地區最國際化、最大規模、最成熟的地理信息專門機構。學生實行“3+1”(即第三學年在逢甲大學學習,其余3個學年在福建師范大學學習)的聯合培養模式,學生修完規定學分后,由福建師范大學頒發學歷和學位證書。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課程結構:高等數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綜合、都市計劃與空間信息技術、智慧城市技術、現代地圖學、計算機制圖、無人機監測技術、遙感導論、地理信息系統、光達測量、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工程與GIS設計、衛星定位系統(GPS)原理與應用等。
七、軟件工程(云計算,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與臺灣中央大學、臺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按照“2+1+1”校校企模式聯合培養本科人才項目。臺灣中央大學是亞洲名牌大學和世界知名高校,2013年臺灣中央大學綜合排名臺灣地區第6名,是臺灣地區承接閩臺合作項目高校中排名第一的高校。本專業以軟件產業人才需求為導向,根據軟件產業對學生素質和能力要求制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強調學生專業知識系統性的同時,注重學生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具有基礎知識扎實,職業道德良好、綜合素質高、項目管理和團隊協作能力強、軟件系統構建能力突出,具備較好的國際視野及創新能力的軟件人才,能夠從事軟件領域的項目研發、項目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專業主干課程:工程數學、云計算概論、計算機英語、C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算法分析與設計、軟件工程、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項目管理、畢業設計等。
專業選修課程:JDBC與JPA 數據庫訪問技術、Microsoft虛擬化技術、基于Google App Engine的云應用開發技術、Windows phone平臺開發技術、基于Windows Azure與SQL AZure的云應用開發技術、web 服務應用開發、3G移動軟件開發、E VMware VSphere虛擬化技術。
專業實踐:基礎性實驗,暑期實訓,企業應用軟件開發,課程綜合設計,各級大學生課外科技計劃立項,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各級專業競賽,企業工程實習等。
八、數字媒體技術(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與臺灣師范大學、臺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按照“2+1+1”校校企模式聯合培養本科人才。臺灣師范大學是亞洲名牌大學和世界知名高校,生源多元,有多個校區。本項目學生第三學年學習的林口校區環境優雅。本專業適應海西文化創意產業迅猛發展的需求,依托福建師范大學和臺灣師范大學兩校深厚的人文藝術底蘊,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國際化的專業視野、良好的組織與溝通能力,較強的數字媒體創作與設計能力,能進行2D 游戲與動畫、3D 游戲與動畫、影視后期合成及與數字媒體交叉領域等工作,并與國際接軌的數字媒體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適宜在數字媒體行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從事數字媒體設計、開發、制作、管理、維護、服務等工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必修課程:計算機系統概論、動畫造型、動畫運動原理、動畫軟件基礎、動畫腳本與分鏡頭制作、Windows程序設計、FLASH游戲設計、網頁設計與JavaScript腳本、二維動畫制作、漫畫創作、三維動畫、軟件工程、畢業設計等。
選修課程:骨骼動畫、影視片頭動畫、構圖與場景設計、角色動作設計、動畫燈光設計、合成與特效、影像后期編輯、動畫風格與形式、影像創作、數字媒體資源管理以及相關的課程設計、課程綜合實踐(動畫專題創作)等實踐教學環節。
專業實踐:基礎性實驗,暑期實訓,課程綜合設計,各級大學生課外科技計劃立項,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各級專業競賽,企業工程實習等。
九、旅游管理類(閩臺合作項目)
本項目的建設基于充分發揮福建師范大學與臺灣各合作學校的專業及師資優勢,通過“3+1”分段對接合作辦學模式,引進臺灣各合作學校先進課程體系、高素質的國際化師資,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由臺灣高校教師承擔的專業課不少于1/4。立足“本土化、先行性、應用型”的目標定位,培養海西建設和福建旅游發展急需的旅游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本項目為使學生盡早融入行業,堅持“四年實踐教學不斷線”制度,開展“企業家上講壇”、“名導進課堂”活動,拓展學生學習視野,提升學生專業素養。
學院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實行按學科大類招生的模式,并在前期大類培養基礎上,通過專業分流開展專業教育,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新生入學后第一學年不分專業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和學科大類課程;第一學年結束后綜合考慮學生興趣、社會需求、學科專業發展、教學資源配置等因素,根據個人申請、結合學生平均學分成績選拔的工作制度,公正、公平、公開地進行專業分流工作。
旅游管理類(閩臺合作項目)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兩個本科專業。旅游管理專業下設旅游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休閑管理三個專業方向;酒店管理專業下設酒店管理、時尚管理兩個0專業方向。專業方向開設需要達到一定人數規模。
(一)旅游管理專業(閩臺合作項目)
本專業為我校品牌專業,已有近20年辦學歷史,近年來在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方面在省內同專業處于領先地位。本專業多年來積極開拓校企、校政合作辦學實踐,不斷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產業服務技能整體素質的提升,充分體現旅游規劃和企業管理的學科專業特色。積極建設教學質量工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的高級復合應用型專門人才。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本專業下設旅游管理、會展策劃與管理、休閑管理三個專業方向。
1.旅游管理方向 本專業方向開設了旅游商務英語、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調查與研究方法、國家公園概論、觀光地理資訊系統概論、觀光環境美學、活動設計與營隊經營、觀光服務品質管理、環境規劃概論、旅館管理、觀光游憩解說、商業游憩管理、民宿經營管理、旅行社管理等核心課程,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訓練學生正確的工作態度和專業實踐能力。課程設置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建立了課堂教學與參觀見習、專項技能訓練和畢業綜合實踐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并利用專題講座、專家講座等形式拓寬學生視野,為學生奠定未來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今后就業可以從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業管理,如出境旅游國際領隊及入境旅游外語導游工作,區域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市場營銷以及景區規劃管理等,還可以繼續攻讀國內外旅游學科方面的研究生。
2.休閑管理方向 本特色方向是傳承學院旅游管理近10年辦學經驗與辦學基礎,應社會對休閑游憩管理專業人才需求而設立的。本特色方向課程設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形成了休閑游憩概論、國家公園概論、商業游憩管理、戶外運動與休閑、游憩環境設計、景區經營與管理、活動設計與營隊經營、休閑管理實務、郵輪運營管理、高爾夫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建立課堂教學與參觀見習、專項技能訓練和畢業綜合實踐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這種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特色方向圍繞教育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專業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畢業生可從事休閑游憩行業,如主題公園、國家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休閑農場、度假村、運動俱樂部等規劃管理與研究,也可繼續攻讀國內外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會展策劃與管理方向 本專業方向培養具有人文素質、廣闊視野、創新理念和社會責任,具備會展策劃與管理的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會展業策劃、設計、運營、管理的基本能力。必修課程有會展概論、節事活動策劃與管理、展示空間與設計、會展項目策劃與管理、會展商務英語、現代服務業管理、旅游學、高等數學、管理學原理、酒店管理概論、經濟法、旅游市場營銷、會計學原理、旅游經濟學、旅游規劃與開發、旅行社管理、旅游財務管理、管理信息系統、旅游心理學、禮賓學等課程。選修課程有廣告學、3DsMAX三維設計實務、會展服務與管理、會展公文寫作、導游學、國際貿易與實務、跨文化交流與管理、旅游美學、時尚管理導論、旅游電子商務、藝術品鑒賞、國際領隊實務等課程。
今后從事會展相關企業(會展公司、會展場館、旅游公司、旅游飯店等)、會展行業協會、政府會展管理部門、相關的旅游院校中從事管理、咨詢、策劃、教育等工作。
(二)酒店管理專業(閩臺合作項目)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本專業下設酒店管理、時尚管理兩個專業方向。
1.酒店管理方向 本專業方向傳承我校旅游學科20年辦學實踐,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辦學經驗與較為堅實的辦學基礎,在福建省與臺灣地區有較大的影響。圍繞酒店經營管理,涵蓋酒店戰略管理、酒店投資管理、酒店服務管理、酒店營銷管理、酒店財務管理等多個領域,涉及酒店管理的宏觀、中觀與微觀多個層次。在酒店業市場進入領域研究、酒店企業價值創新與商務模式變革研究等方面,達到了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
圍繞教育部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聚集自身優勢,本專業充分整合臺灣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將理論研究、咨詢顧問與實踐運作相結合,深度與高度并重,務實與創新同舉,及時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到實踐應用中,并從實踐中充實、升華理論水平。通過多種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管理知識、關鍵能力和專業素養。
核心課程包括:旅游學、酒店管理概論、酒店前廳與客房管理、酒店餐飲與休閑管理、酒店財務管理、酒店人力資源管理、酒店品牌管理、現代服務業管理、酒店商務英語、酒店公關禮儀等。關鍵能力特色課程包括:酒店規劃設計導論、酒店投融資管理、酒店物業管理、酒店活動與策劃、酒店運營實驗、特色食品制備、酒店培訓原理與技巧、葡萄酒鑒賞等。專業素養選修課程包括:世界酒店博覽、酒水伺服與酒吧管理、咖啡藝術與茶藝、藝術品鑒賞、葡萄酒文化、時尚管理導論、閩南語等。
2.時尚管理方向 專業方向因應時尚日益成為全球共同語言,時尚產業日益成為全球最有活力的生產網絡之一,時尚經濟日益顯現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與中國時尚產業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以及時尚管理人才旺盛需求的現實而設立。
本專業在注重時尚管理與酒店管理學、經濟學、營銷學、旅游學、社會學與文化學等跨學科領域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與臺灣高校、國外高校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及“全程情景化”、“行動導向”的教學實踐模式創新,開創全國本科院?!皶r尚管理”專業設置之先河,并引領我國“時尚管理”本科專業教學質量。
兼顧“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思維培養與實務操作”的本專業畢業生,可自主創業或從事酒店管理、時尚管理、營銷、策劃、人力資源、時尚品牌企業、時尚媒體、時尚公關、品牌代理公司等領域工作,也可整合閩臺高校廣博的境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繼續攻讀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核心課程包括:酒店管理學、現代服務業管理、時尚管理導論、時尚品牌戰略與酒店品牌管理、時尚商務英語、時尚公關禮儀、旅游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酒店運營概論等。
關鍵能力特色課程包括:時尚產業概論、時尚整合營銷、時尚產品與服務設計管理、市場調研與消費者行為分析、全球時尚案例研究、全球流行趨勢分析、時尚社會學、時尚與文化創意、時尚活動與傳播管理實務等。
專業素養選修課程包括:時尚采購與商品管理、奢侈品管理、時尚美學、時尚視覺展示設計、世界酒店博覽、酒店活動與策劃、酒店規劃設計導論、酒店時尚運營實驗、酒水伺服與酒吧管理、咖啡藝術與茶藝、藝術品鑒賞、葡萄酒文化與鑒賞、閩南語等。
未盡事宜,詳見各專業所在學院網站。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