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形式: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學生入校前一年半,在文理基礎學院進行通識教育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之后進入專業學院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期間實行學分學績制管理和彈性學制,學生可根據本專業指導性培養方案,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由選擇課程、教師、授課時間、學習年限,提前修滿學分和學績者可以提前畢業。學分學績制充分調動了老師教學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經過在文理基礎學院的學習,深入了解專業情況后,可于第一學期末、第二學期末根據專業學習情況調整專業。
考核方式:
在每門課程學習結束后,均需進行方面考核,分為卷Ⅰ和卷Ⅱ。卷Ⅰ由學校教務處統一根據題庫組織命題工作,命題突出該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通過卷Ⅰ考試即可取得該課程規定的相應學分;卷Ⅱ由任課教師自主命題,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題目注重實踐性、應用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此外,卷Ⅱ成績還包括學生日常表現、平時成績、單元測驗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實踐課程成績等組成,卷Ⅱ成績決定學生的學績分數。這種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激勵其發揮自身特長,在優勢課程上取得較高學績,來補充劣勢課程的不足,實現優劣勢互補,突出個性化培養。
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具備從事室內環境控制、建筑公共設施系統以及建筑設施智能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安裝調試、運行管理等工作所需的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能在工程公司、建筑設備制造企業、管理部門等從事生產、施工、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建筑環境學、傳熱學、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建筑、自控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接受建筑環境與能源供給系統的工程設計、系統運行調試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的設計、施工、安裝調試、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能力與素質: 1.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愛崗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具有從事建筑環境控制與能源供給系統領域工作所需的數學、物理等基礎知識和一定的管理知識; 3.掌握扎實的建筑環境控制與能源供給系統工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術知識,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4.能夠綜合運用所學專業技術理論,提出解決工程應用的技術方案,并具有解決一般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 5.具有參與生產及運行系統的施工以及系統運行和維護能力,具有進行產品技術改造的初步能力; 6.具備獲取信息和職業發展學習的能力; 7.了解本專業領域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主干課程:
畫法幾何與工程制圖、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與傳質、流體力學、建筑環境學、流體輸配網絡、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建筑環境檢測技術、暖通空調、燃氣燃燒與應用、燃氣輸配、供熱工程、空調制冷技術、鍋爐房工藝與設備。
專業特色: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主要學習建筑環境工程與建筑設備工程的基本知識,掌握傳熱與傳質、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建筑電氣、電子、機械、建筑環境等本專業領域的技術基礎,培養室內環境及設備系統的測試、調試及運行的管理能力。學習室內環境及設備系統的設計方法,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初步的工程設計,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建筑類的學科活動越來越頻繁地活躍于學科的邊緣交叉領域帶,專業學科的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正日益明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正是在邊緣交叉區設立的學科,其研究領域也正在邊緣交叉區得以迅速擴大。作為新設專業學科,它一成立,就涉及到了當代建筑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許多新概念、新思維、新理論、新技術以及新要求。以滿足和實現人所需要的各種功能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建筑,對建筑環境與建筑設備提出了更高、更廣泛的需求,并依賴它去實現、去強化日益擴大的建筑功能,建筑、結構、設備日益表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學科統一趨勢,社會的人才需求也表明越來越多地需要具備水暖電綜合能力的人才。同時,智能建筑及其相關設備制造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并由此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這一新學科開辟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就業去向:
該專業畢業生具有寬領域工程技術適應性,就業面很廣,就業率高,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工作上手快??梢栽诮ㄖO計單位、施工單位、科研單位、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工程咨詢、工程監理、企業動力管理、市政工程管理等單位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研究開發等工作。繼續深造可報考“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市政工程”、“管理工程”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